智慧医疗:智慧医院的难点该怎样解决?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今,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的加快发展,智慧医疗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智慧医院作为智慧医疗的重要部分,也需要加大发展的力度。然而,智慧医院的发展存在一些难点。
医院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信息化程度较差等问题。4月9日,亿欧大健康“雁栖健谈·智慧医疗预热沙龙”上,企业及投资的嘉宾们展开了智慧医院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未来发展路径的探讨。
在智慧医疗成为热门赛道的背景下,智慧医院已然成为诸多企业的“试金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又促使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医疗大数据等新兴玩家入局。近年来,包括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开始参与其中,也有例如惠每科技、汇医慧影、雅森科技等新兴玩家在智慧医院场景下不断尝试。
然而,由于医院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信息化程度较差等问题,智慧医院的建设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在4月9日的亿欧大健康“雁栖健谈·智慧医疗预热沙龙”上,来自企业及投资的嘉宾们就提升医院效率、产品规模化等方面,一同展开了智慧医院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未来发展路径的探讨。
智慧医院建设难,难在哪?
目前来看,企业在智慧医院服务方面的产品研发方向包括临床大数据系统、互联网医院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解决方案等等,这些产品致力于提升医院的数据化、智能化程度,以解决医护工作效率不高,患者服务体验不佳及新技术和医院原有制度配合度不高的问题。
惠每科技、雅森科技等企业就是实践者之一。惠每科技是专注于医疗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医疗AI产品研发、临床应用的企业;雅森科技所带领的团对致力于在慢病、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智能分析领域探索。在现场的讨论中,它们也提出了在落地过程中的几大难点。
在提升医护工作效率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就是最基础的数据收集和治理问题。医院每天都会产生大量、不同结构、不同来源、不完整的原始医疗数据,例如患者个人、患者诊疗、医嘱、药品等数据。而到目前为止,大量医院还在以传统的手写记录、生成表单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和上报,数据的收集效率非常低。
“过去,很多医院是通过人工抽查病例,不仅覆盖面很窄,而且由于病种的不同,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惠每科技首席医疗质量官蒋宋怡说,惠每科技的核心产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大量结构化的训练数据。
蒋宋怡表示,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完整的收集、质控和处理,才能够更高效地把握患者的情况,提升医护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衡量,才能知道需要如何改进和提升,从而提升医院内部的管理效率。
而当下面临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技术需要精确的、经过标注的、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在目前国内信息化的建设条件下,这样的数据很难获得。
除了数据层面的问题,其次就是设备、4G网络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这极易导致医护工作效率低下。雅森科技CEO陈晖以脑卒中为例:在救护车上,第一时间用车载CT判断脑部出血和缺血的状况,并迅速地把病人地情况报告给卒中中心,能够更加高效地提前做出下一步抢救准备。“但上述流程中所需的硬件配置尚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4G时代无线互联网也不能稳定无延迟的支撑传输。”他坦言。
提升医护工作效率的其中一个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增强患者的服务体验,让患者享受更高效、高质量的诊疗服务。而为了达到此目标,行业又一亟待解决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让新技术与医疗制度相配合。
医疗行业具有强政策导向性质,对于公立医疗机构来说,要进行新技术、新模式的融合落地,更需要考虑医疗资源、流程、支付、系统等多方因素的协调。
陈晖也提到,80%左右的卒中病人都转换成了慢性病,患者会经历很长的带病生存周期。而把病人从手术床转到病房,再流转到二级康复医院,最后抵达社区。这一流程中涉及到医疗资源的转换、医保手续的办理、医疗信息的迁移等。目前很难做到覆盖病人全流程的服务。
在产业投资角度,元璟资本合伙人田敏则更看重科技产品在落地智慧医院时的普适性。“产品应该不能仅仅解决一类或几类医疗机构所遇到的问题,而需要思考,其是否能满足需求的普适性。”此外,她还提到,企业需要对政策的开放度和延展度有前瞻性的判断。“要看到政策是否能更好地支撑产品快速、平稳地进入医院体系中提供服务。 ”她说。
攻坚智慧医院,新兴企业探寻新模式
无论是智慧医疗企业对于高质量数据的收集治理,还是应用新技术的过程,都需要在逐渐验证、优化智慧医疗产品的同时与医院进行磨合。
“这种彼此的磨合需要时间,以数据治理为例,我们需要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对多元异构的数据进行治理,将其标准化,并从中提取出关键的临床变量,从而判断医院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及时性、恰当性等。”蒋宋怡说,“综合医学指南、高质量文献中获得这些数据,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自动产生医学逻辑和可执行的程序,再让医务工作者在此基础上用图形化的开发界面对逻辑和判断规则做完善和确认。”
数据采集及学习只是第一步,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解决方案是否能普遍推广于各等级的医疗机构。
田敏以其投资的立达融医为例:“立达融医是从智能诊断和数据分析的角度进行切入的,开始的目标用户是一些三甲医院和非常顶尖的医院。在此之后,如何随着这些医院的需求扩大探索的规模,现在的其中一个路径就是由这些已经服务了的医院牵头,带领一些比较低层级的医院去承接课题、会诊等工作,进而覆盖更大的市场。”
当下,从技术角度切入智慧医院创新的企业们正在探索更多的落地模式。但从行业角度来说,他们还面临着一波很强劲的对手——医疗信息化服务厂商。例如东软集团、卫宁健康等老牌信息化厂商都在抢智慧医院的大蛋糕,这部分企业不仅具备一定的品牌和业务基础,与医院之间合作的信任度也很高。
对此,蒋宋怡和陈晖都提到,与传统医疗信息化厂商不同,新兴企业的团队拥有技术和医疗双重基因的优势。
在过去30年的医疗信息化发展历程中,传统信息化厂商陪伴医院完成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维护和升级,多年积累的业务协作基础和销售渠道资源能够帮助如惠每科技和雅森科技等企业进院,而这些新兴企业也可以帮助传统的信息化厂商在原本业务的基础之上架构增值应用。
“现阶段我们还不会与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厂商产生竞争,反而协作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陈晖说。蒋宋怡也表示,传统信息化厂商和新兴企业的融合,不光是能够合作共赢,同时也能提高用户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