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会被人工智能淘汰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何化解疫情焦虑症?
2020年初春,湖北武汉爆发新冠肺炎,让所有人都开始焦虑起来。
大公司高管很着急,公司业绩倍受冲击,中石化开始卖起了菜,瑞幸咖啡卖起了消毒液,富士康和比亚迪也开始转产口罩。
中小企业主也在担心,停工一两个月,没有一分钱进账,员工工资还要照发,能不能生存下去成为一个未知数。
而个人更是焦虑,自己会不会失业?会不会被淘汰?房贷、奶粉钱、补课费怎么办?
不过,在疫情的背后,有一股力量正在挽救所有人的焦虑,那就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
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间,好大夫、丁香医生和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开设了线上新冠门诊,既是对紧缺的医疗资源一个有力支持,又是对自己业务线一个很好的补充。
同样活跃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还有智能机器人。北京猎户星座、达阀科技向武汉火神山捐赠了服务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承担清洁、消毒与送药等大量基础工作,既可以分担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更是证明了医疗机器人不是伪需求。
而大数据更是大显神通。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推出了个人“健康码”,上面有用户身体和出行情况,包括体温、症状与外出状态等信息。尤其是机场与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景,健康码可以快速筛查出疑似患者,避免疫情扩散,减少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疫情证明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潜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为更多的产业应用带来了惊喜。
你被淘汰,却不知道对手是谁
你也许无法想象,量子计算仅仅用200秒,就可以完成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一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量。这种新的计算生态和门槛,将颠覆大量的传统IT公司。
你也许无法想象,亚马逊借助计算机视觉操控无人机,可以自动躲避障碍物,仅仅30分钟就实现过去1个多小时才能交付的包裹,一旦大规模商用,物流企业和快递员将面临失业。
你也许更无法想象,人类已经研制出4纳米的机器人,可以在人体内直接对染色体“做手术”,从而治疗癌症,大量的医生被效率更高、更加精准安全的机器人替代。
以前和人们抢饭碗的是同行,以后还多了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当六级地震来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积极求生。当八级地震来临的时候,有一部分人会闭上眼睛。但是,当真正毁灭级的,无差别的灾难来临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放弃抵抗。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是灾难,但它的威力确实是毁灭级且无差别的。这使得我们必须思考: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现在的工作可替代性有多强?哪些是未来需要的能力?
被誉为大数据之父的知名学者舍恩伯格,在他们最新的著作《数据资本时代》中推断:未来将出现大量的“一个人公司”,在大数据与区块链构建的网络上进行无缝协作。
这背后,其实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个性化、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在数智时代得到了巨大的解放。而这种解放,我们可以定义为,在输入端的获取知识,以及在输出端的发挥价值,人类个体将不再画地为牢,不再受到地域、语言、时间与组织等种种限制。
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也在《未来简史》上说,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生活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算法的不同,本质上决定了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机器只是取代了诸如拍照、前台、会计和保洁等工作,而一部分人因为具备了掌控机器的能力,则将成为更高级的人。
一门认知课,影响了数万名未来精英
但事实上,我们这一代已经亲身经历了信息革命。比如,接线员消失了,传统媒体大批死掉,实体店小商贩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苦苦支撑。
人类历史演进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变化,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面对眼花缭乱的一系列新技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认知体系。
比如,一个传统制造企业,如何装上智慧大脑,转型智能制造?比如,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应用?又比如,我们已经通过深度学习让机器越来越像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工业化的教育模式,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得越来越像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