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政策将带动5G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截至3月3日,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新基建”投资计划,其中8个省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约34万亿元,重点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人工智能等领域。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高旭东认为,如今的34万亿和2008年的“4万亿方案”应对挑战而制定,相对而言,4万亿更多集中在已经成熟的产业,而34万亿覆盖更多新兴产业。
新基建”出现于2018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转折点
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均对于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基建”给予了空前力度的支持。特别是34万亿数字的公布,再次点燃了产业热情,“新基建”也迅速变得炙手可热。
高旭东分析,此次“新基建”政策的出台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的原因。
从国家角度看,我国近年来一直将发展5G、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视为重要战略。早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就强调,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新名词开始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由于产业大环境存在不确定性、运营商投资压力较大、5G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等客观原因,2019年产业界对5G投入相对比较谨慎保守。但5G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不会改变,“我相信国家一定会坚持大力发展5G等信息基础设施。”高旭东判断。事实上,2020年开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新基建”的重要性,不难看出我国发展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决心和信心。此次强调,也进一步明确了态度。
从地方政府角度判断,高旭东认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想把因为肺炎耽搁的时间夺回来,而夺回时间需要抓手。”2019年在5G投资方面地方政府行动不一,有的非常积极,对运营商大力支持,有些则相对比较谨慎。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疫情冲击下,“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出口必将受到影响,投资要义不容辞地担起拉动经济增长的大任,而包括5G、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基建”成为重点,有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旭东判断,疫情出现后,随着地方政府纷纷寻找新的拉动力,更多地方政府对5G等的态度变得非常积极。众所周知,5G想要顺利发展,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扶持非常重要,工信部、运营商也一致在积极呼吁,地方政府在税费、建站、电力等方面给予运营商支持。此次“新基建”政策的出台将给5G发展带来东风。
34万亿 VS 4万亿:前者聚焦更多新兴产业2008年,为刺激经济发展,我国出台了“4万亿方案”;时隔12年,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34万亿的“新基建”投资计划出台。同样规模庞大的刺激政策,两者有何异同?
高旭东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均遭遇挑战,“4万亿方案”出台时,全球遭遇经济危机,我国也未能幸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发展,我国要摆脱被动,夺回失去的时间。不同之处在于,4万亿更多在现有产业中扩大规模,;34万亿既涵盖已经成熟的产业,也包括发展新兴产业,因此存在更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成分。当然,发展新兴产业也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但收益与风险成正比也相应更大。
34万亿数字公布后,很多人士联想到当年4万亿带来的产能过剩而对34万亿的影响忧心忡忡。高旭东认为,看问题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果当时没有4万亿,那么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会遇到巨大困难。看问题要看主流,4万亿帮助中国和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这就是最大的一个亮点。所以4万亿政策完全正确,有一点副作用也瑕不掩瑜。”高旭东如是说。
对于此次的“新基建”投资计划,高旭东认为其也是非常积极的政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
最后高旭东表示,在上一轮发展基建时,人们对于高铁的市场规模、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预测得比较保守。类比当年的高铁,高旭东认为,“新基建”政策对于5G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现在也无法预估,但是毫无疑问的是,5G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早准备、早投入方能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