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生存难” “一超多强”或能破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们先来看看一串数字:搜狐科技联合天眼查共同发布的《2019 中国AI创新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现有近82万家AI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量的0.43%,84%的企业不超过5岁。其中,9.2万家人工智能企业“不幸”夭折,74%的AI企业不超过5岁。
从中国企业总量上看,AI企业体量不足1%;从1%的体量来看,84%的企业不超过5岁,11.2%的企业“丧命”,“长大成人”的AI企业不足5%。
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官方披露数据,2019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可达760亿元,增速将达到34.8%。而比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预计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4285亿美元,增长率为43.6%。所以,760亿元的中国AI市场只占全球AI市场的18%。
以这个数据来看,中国1%的企业可渗透的市场规模达760亿元。而在全球,还有82%的市场待开拓。以上数字的背后就表现出了两个问题:中国AI企业现处于低龄化,夭折率高;中国AI市场价值渗透率低,市场发展可增值空间大。
82万家AI企业城市分布,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
截止2019年11月20日,仅统计经营范围含“人工智能、机器人、数据处理、云计算、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的企业,由《2019中国AI创新报告》显示,除了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由多至少批量化分布,从具体城市分布上看,中国近82万家AI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和厦门市。
而一线城市上海的AI企业占有率仅5%,二线城市中的黑马厦门实现了超车,人工智能企业数超过4.4万家,约占福建全省的70%。从图表数据上看,广州市AI企业占有率近厦门和上海的总和,此外,深圳市AI企业占有率与上海相当,所以广东省已然成为全国AI第二大省,可与北京相媲美。
为何广东省会成为AI企业的“温床”?首先,依据《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征求意见稿)》规划,广东将分“三步走”:到2020年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业核心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要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而到2030年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因此,如上表所示,广东省的发展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放创新平台成为行业标杆。因此,广东省政府建立了南沙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截至目前,该园区已经扩集云从科技、科大讯飞、小马智行、蓝胖子机器人、暗物智能等1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基础软件算法、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自主决策控制等领域。
其次,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在经济实力、科研实力、人才实力等方面都集大成。业内专家认为,广东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在转型升级方面有迫切需求,为AI落地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土壤。
同时,亿欧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彬认为:“在科技创新的落地场景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布局。以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新技术、政策扶持、有应用场景’的领域,有望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迸发出新机会的产业。”
AI企业“生存难”,“一超多强”或能破局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增速较快,2013至2016年间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迅猛,增速快速提升,2016年增速为43.74%。虽然2016年以后AI企业增速有所放缓,不过依旧保持在40%以上。中国AI企业的低龄化较为明显,除却AI本身是项近年潮起的新兴技术,本质原因主要在于中国AI技术“产学研”转化能力弱,市场利用率低。
先从实验室技术实力上看,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主要工作统计数据指出,在专利方面,2019年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4.9万件,共授权发明专利23.8万件,同比增长9.9%。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9.2万件。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为18.3万件,占95.2%;非职务发明0.9万件,占4.8%。
由图表可知,中国AI技术实力发展是呈正向发展,近80万件申请专利,便有37%的专利申请通过率,但是从AI企业11.2%的夭折率上看,中国AI企业在技术转化产能的应用落地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这也与市场上,企业融资难、技术实力弱、易跟风、对AI市场行情不了解等原因相关。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应用水平将发展至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2019上半年数据统计,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3的企业依次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314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95件)、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1312件)。
所以,未来AI市场格局仍然会以头部流向为主。以上数据表明,中国AI还很初期,现在还是在弱人工智能时期,中国的人工智能现在仅三岁,产业革命是场硬仗。当产学研相结合,清晰理解市场玩法,技术落地不断应用,以BAT为首,诸如商汤科技、旷视、云从这类企业的不断超越,才是AI企业高存活率的正常发展方向和未来。随着新兴企业的迭起,“一超多强”的局面或将开启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