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陪伴受重视 逐渐催生出儿童智能机器人市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喜”的是受巨头看好,更是接连入场,“忧”的是产品市场参差不齐、未能很好地实现价值。
古有孟母三迁,现有择校而居。
这句已经耳熟能详的话,透露的是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被众多家长视为至理名言,为此有些人更是夸张地将起跑节点的计算提早至受孕的那一刻。
在家长眼中,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人,金钱支出和时间利用是必要的,兴趣班、补习班等已经是正常操作。这些普通途径之外,有些家人也把目光聚焦于智能机器人,将陪伴和教育孩子的部分希望寄予后者。
儿童教育/陪伴受重视,催生千亿智能机器人市场
此前市面曾流传一条产业链,即“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据称该排序来源于京东消费大数据,是消费行业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价值趋势的总结。另外也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有子家庭中,关于孩子的支出有时候甚至能够达到整个家庭支出的50%。尤其是80后、90后父母这类新生代父母,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智力开发、课外培训等格外重视,往往孩子刚从学校放学,下一秒就走在了去补习班的路上。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学校还是补习班,孩子的教育都有老师来进行指导,而进入家庭场景,辅导孩子的重任就放在了家长的肩上,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没时间教、不会教渐渐成为家长群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出于以上的原因,以及对陪伴、儿童智力开发的需要,儿童智能教育(陪伴)机器人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儿童智能机器人市场也逐步迎来自己的高峰。
此前有行业从业者表示,仅深圳,前两年做儿童智能产品的企业估计有2000家,做同一类型产品有上百家,一年产值保守估计也得达到几百亿元。
数据统计,我国0-6岁幼儿数量超1.2亿,0-14岁儿童超2.3亿,二孩政策放开后,每年新生儿数量可达2000万以上,以一台儿童智能机器人300元计算,市场价值已经达到千亿元。
产品层面,儿童智能机器人日益成熟
2016年的中国(南京)国际服务机器人及智能产业展览会举办期间,场馆内充斥着大大小小上百家品牌的产品,其中儿童智能机器人占据了不小的份额。那时候,诸如优必选、康力优蓝等企业已经在国内市场打响了名声,但在许多细节方面,还是有些不够成熟。
时至今日,经过数年时间的技术磨练与产品研发,国内儿童机器人迎来一个相当繁荣的时代,从具体侧重的功能来进行划分,儿童智能机器人主要分为益智教育类和陪伴类。但可以注意到,这两类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界线是较为模糊的。
从某种意义来说,所谓以孩子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在本质上还是“玩具”,只不过如同广东省玩具协会秘书长陈黄漫所言,玩具正在从静态的开始逐渐转向智能教育方向发展。
在当前的市面上,人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儿童智能机器人,譬如绘本机器人、AI早教机、教育机器人等等。从具体教育服务模式来区分,儿童智能机器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屏幕和语音互动来达到辅助教育、陪伴目的机器人,譬如牛听听、阿尔法蛋、小忆机器人等等,另一类机器人则以编程教育为主,包括优必选的Alpha系列、童心制物的程小奔等等。
如同学校分年级教育一样,厂商在打磨产品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各年龄阶段孩子的针对性教育,其中第一类机器人虽然多数都覆盖了小学和初衷的教育内容,但是最终落地的客户群体多集中在3-10岁,对于孩子年龄阶段的划分也没有编程教育机器人那么严谨。
编程教育类机器人因为涉及到逻辑思维等能力素质的开发和培养,推向市场的产品多会严格制定适用年龄阶段。以Makeblock为例,大方向上将STEAM套件分为4-8岁、8-16岁两个适用年龄段,其中根据产品属性还会对适用年龄阶段再进一步做出精准细分;又比如大疆,其推出的消费级专业版教育机器人“机甲大师 RoboMaster S1”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
时至今日,仅在国内已经颇具规模的儿童智能机器人厂商已经远远多于2016年,各自也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值得注意的是,经历过市场淘汰、换血和升级之后,现在那些瞄准了儿童市场的机器人厂商不仅仅是2016年的那一批,还增加了另外数个队列的玩家,包括智能音箱玩家、传统早教机玩家等等,他们或是开辟儿童教育线路,或是基于原有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等等。
在智能化趋势的推动下,“玩具”变得智能是绝对的事实。目前就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而言,论及产业完整性,因为芯片等基础硬件的发展、品牌教育机构的介入等因素,多数儿童智能机器人无论是在人机交互还是内容资源覆盖等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但不可忽视的是,当这些儿童智能机器人走进市场,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儿童智能机器人的当下:一半繁华,一半尴尬
眼见着阿里、百度也带着智能产品进入儿童教育市场,儿童智能机器人市场不再是中小玩家的占地,而随着科技巨头的加码,这一市场的繁华也是肉眼可见。只不过在繁荣的另一面,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市场的一丝“尴尬”。
产业链渐趋完整,但质量依旧参差不齐
2016年在南京举办的一次服务机器人展会上,镁客网记者在逛展期间发现,儿童智能机器人可以被评为现场最受欢迎的服务机器人产品,更是亲眼见到多个家长当场购买产品。但是一眼望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摆着儿童智能机器人的展台有很多,但是十个中总有两三个会出现“撞脸”现象,也揭示了当时业界抄袭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如今距离那场展会已经过去了3年多的时间,以上现象依旧存在,譬如品牌认知问题。
前面说到, 深圳在做儿童智能机器人产品的厂家有上千家,但是其中不乏白牌厂商,或是品牌共用的现象。此外,采用热门动漫IP形象是过往玩具市场的主流做法,而这一做法也被带到了儿童智能机器人市场。
对于机器人而言,它们的外形就是一个能够与别人拉开差距、利于品牌认知形成的因素,然而在某些厂商眼中,儿童智能机器人市场有利可图,这也使得抱有赚快钱念头的他们缺乏对品牌的认知,因为缺少核心技术,他们的做法往往是在市面上一些基础模板上直接套上一个外壳,随即便推向市场。
因为价格低廉、外壳讨喜等因素,这类质量参差不齐的机器人依旧会进入一些家庭,于整个市场而言,若长久不管制,终究会产生不利影响。
打着“教育”的名头,却没做到“教育”的责任
此前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87.5%有低龄儿童的家庭平均一年会在玩具上消费300元以上,但对同一玩具使用不超过6天的孩子占到了整体的95.3%。在这组数据面前,带有“智能”属性的智能儿童机器人是否会打破这一现象呢?
依据猎豹用户研究中心所发布的报告,在孩子拿到机器人的初期,他们往往会与之形影不离,也会与之积极地进行主动对话,但是在“持续使用”这一指标上,其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孩子在一段时间后对于儿童智能机器人的兴趣会出现下降,原先的新鲜感渐渐退去,内容缺乏足够持久的吸引力,最终沦为睡前故事机。
另外在某宝以“儿童机器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任意点进一个产品(不乏一些品牌产品)页面翻看用户评论,也能看见一些买家的吐槽,总结其中几点,主要包括:童音识别不精准、内容不够全面、(没什么用)闲置等等。显然,对外打着“教育”和“陪伴”宣传口号的儿童智能机器人,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个功能,不免有点“尴尬”的意味。
不可否认,围绕这些问题,已经有厂商研发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普及度和完善度方面,还需一段时间。虽然坐拥数亿用户,也有着千亿市值,但是在“拿下市场”这一点上,当前的儿童智能机器人依旧有点“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