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交换究竟是在干什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2年7月,Sergio Demian Lerner提出了“创造一个无需信任的交易协议”的想法,并将它命名为P2PTradeX,但并未收到业内的关注。随后时间来到了2013年,事情才有了新的转机,Tier Nolan在P2PTradeX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原子交换这一概念,并阐述了其应用于跨链的加密货币原子交换的基本原则。2014年,开发者JI777用狗狗币与莱特币之间进行了原子交换的测试,这才出现Nolan原子交换的真正意义上的描述。
至此之后,随着区块链的不断发展,行业内涌现了非常多优质的公链项目。它们基于不同的技术特性、利益分配、底层逻辑以及应用场景等,每个项目承载着各自的生态和价值,但却无法连接,形成了一座座“价值孤岛”。处于这样的行业背景,基于对于万链互连的渴望,终于在区块链从业者的不断努力之下——2017年9月,莱特币在Twitter上宣布成功执行了第一笔原子交换交易。在这之后,原子交换才终于引起来加密货币社区的广泛关注。
原子交换即是可以在不同特性的区块链系统之中,仍然可以进行原子性的加密资产互换,它是点对点且无需信任的。这其中的运作原理,简单来说:假设小明想用1个BTC换取小红的100个LV,他们二人为了进行交易,就需要自己的BTC和LV分别转移到某个地址上,并分别生成相应的两个“值”(可以理解为密码或钥匙),双方在基于这个两个“值”来进行交易。当小明通过“值”获得小红存于某地址上的LV时,获取BTC的“值”将会显示在区块链上,小红则可以获得对应的BTC,与此同时双方完成交易。
以上就是基于原子交换技术,进行去中心化交易地整个过程。任何一方在瞬间完成的点对点交易中各自遵守协议,且之后若有一方退出,资产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到各自的账户中。可以说整个原子交换的过程,保证了一个链上的事件一定会触发另一个链上的某一事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交易过程的安全性,从而解决信任问题,根本上杜绝当一个事件发生,而另外一个事件却没有被触发的情况。也可以将原子交换理解为,原子交换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首当其冲,原子交换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实现了真正的交易去中心化,无需第三方的接入即可完成交易,阻绝了交易风险;其次,由于原子交换技术加密货币持有者,始终完全控制自己的资产,消除了中心化交易所带来黑客攻击、恶意回滚等问题;最后,它解决了当前加密货币交换过程中费时繁琐等问题,推进了各个区块链的连通,使得链与链之间实现了价值流通,为区块链整体生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基石。
尽管越来越多的项目目光转向了原子交换这一技术,但这条路上并非畅通无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等待解决。例如:如何解决兼容性问题,由于每个加密货币都需要满足原子交换的条件,方可使用这一技术,所以对于加密货币支持原子交换技术的数量上提出了重要挑战。除此之外,实现更实时、更高效的原子交换,就需要解决提升大量交易数据的速率,这也是原子交换技术的重点攻克难题。
总而言之,目前这项技术还需要个更多时间去酝酿发展。相信随着原子交换技术的不断成熟,区块链之间的信息流动将大幅增强,从而达成通证之间的价值流通。独立的区块链网络终将借由原子交换,走向互联互通的未来。原子交换的蓝图已经绘就,正在等待众多项目团队勠力奋进。
对于想要通过PoC机制,凝结全球存储空间共识,打造“信任之根”和“顶层索引”的Lava来说,原子交换技术可谓是至关重要,为其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Lava描绘的未来里,Lava主链可通过跨链方案,将不限地域、不限数量的基于内容寻址分布式存储网络进行 Layer2 嵌入,通过主链的“空间算力”,提供去信任化的基础环境,以实现对分布式存储网络资源的顶层索引、资源调度以及相应交易行为的撮合和记录。
如今,Lava已正式部署对称式跨链原子交换机,借此实现去中心化的跨链交易。PoC机制加上原子交换技术的Lava,秉持着构筑多链跨链、高可用、高安全性的区块链应用为核心理念,经由项目团队的不断创新以及深耕,将积累的信任价值反哺于基于存储空间的应用与服务,终将为行业带来加密货币资产真正的去中心化,以及高价值的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