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程整合难度高,触控面板良率还有待突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文章来源:显示网)
内嵌式触控面板因具有轻薄、透光度佳及简化供应链等优点,其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继苹果(Apple)iPhone採用内嵌式(In-cell)触控面板、三星(Samsung)Galaxy 智慧型手机採用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On-Cell触控面板等知名案例后,近期台湾面板厂商在液晶显示器(LCD)On-Cell触控面板也有较明显的进展,其产品已导入智慧型手机应用并陆续量产。
内嵌式触控面板(Embedded Touch Screen)是将触控感测器(Touch Sensor)製作于面板(Panel)内部;与将触控感测器置于面板外部的外挂式触控面板相较,内嵌式触控面板具备三项优势:首先,由于内嵌式触控在面板外部不须配置玻璃或薄膜基板,故可缩减厚度。
第二,因为少了面板外部之玻璃或薄膜基板,可降低环境光反射,且若用面板内部既有的铟锡氧化物(ITO)层做为触控感测器,可使光穿透率相对外挂式触控面板较高,从而提升显示性能;第三,系统厂商若採用内嵌式触控面板,则毋须另外购买触控感测器,可简化採购或供应链管理。
再者,虽然将触控感测器整合至既有面板製程具有相当困难度,使得内嵌式触控面板开发初期良率偏低而成本偏高,但后续若能突破製程瓶颈,有效提升良率,内嵌式触控面板因为节省外部触控感测器之材料,在成本方面仍具相当优势。在此背景之下,面板厂商纷纷投入开发内嵌式触控面板。
内嵌式触控面板可分为In-Cell及On-Cell两类,In-Cell是将触控感测器做在薄膜电晶体前端阵列(TFT Array)上,On-Cell则是将触控感测器做在彩色滤光片玻璃(CF Glass)上,另有将触控感测器分别做在TFT Array及CF Glass之溷合型(Hybrid)架构,本文将其归在In-Cell类别。
由于In-Cell触控技术困难度高,在生产良率、触控IC设计等方面皆具挑战,故导入的品牌及终端机种仍少,仅有苹果、索尼(Sony)、宏达电及Google等厂商採用。具体而言,目前已量产的In-Cell触控面板主要是依据苹果或索尼开发之技术来製造,其中,苹果的iPhone 5交由乐金显示(以下简称LGD)、日本显示器(Japan Display)及夏普(Sharp)生产,索尼的技术则在其面板部门与东芝(Toshiba)及日立(Hitachi)面板部门合併为Japan Display(以下简称JDI)之后,由JDI生产。
值得关注的是,JDI于2014年4月宣布,其In-Cell触控面板(HD解析度)已列入联发科智慧型手机解决方桉之参考设计,显示其积极将此产品导入中国大陆品牌之意图。对已规画「超薄机身」产品之中国大陆品牌而言,In-Cell触控面板具有相当吸引力,但在售价及供货情形是否稳定,则为后续观察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