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是如何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货币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以太坊被称为是“第二代的区块链平台”,仅次于比特币。
那么以太坊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币种成长为如今仅次于比特币的全球第二大数字货币的呢?
以下是以太坊发展史上的大事记。
2013年11月:Vitalik Buterin发布了一份白皮书,将以太坊描述为“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兼自主独立的通用计算平台”。V神在全球的密码学货币社区陆续召集到一批开发者,从而启动了以太坊项目,并于2014年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举行的北美比特币会议上正式宣布了以太坊的存在。
2014年4月: 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之一Gavin Wood编写了Ct+编译器,紧接着撰写了以太坊黄皮书,讲述了EVM的规范。此黄皮书被认为是以太坊的技术圣经。
2014年7月:以太坊首次预售,募集资金为31531个比特币,超过1840万美元,折合为6000万以太币(ETH,即以太坊发行的货币),是当时排名第二大的众筹项目。
2015年7月:在白皮书和黄皮书发布之后,以太坊的测试网——Frontier正式启动。紧接着,以太坊发布了代币规范,即众所周知的“ERC标准”。
2016年3月:以太坊的第一个产品版本Homestead发布,这是以太坊的第一个稳定版本。
2016年6月—7月:The DAO事件发生。The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简称)。这是第一个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组织,因被黑客攻击损失了360万个以太币,超过了该项目筹集的以太坊总数目的三分之一。此次事件后果严重,几乎毁掉了整个DAO项目。
社区内的一部分人力主让以太坊将交易回滚来弥补损失,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认为应该接受区块链项目的本质,也就是完全的去中心化而不受人为的控制。7月20日,以太坊实施了硬分叉来应对此次的危机,分叉之后,形成了两条链,一条为原链(以太坊经典,ETC),一条为新的分叉链(ETH)。
2017年10月:实施拜占庭硬分叉,为潜在的实施基于权益证明PoS铺平了道路。PoS允许验证者通过在网络上确认交易来获得奖励和费用。
2019年2月:以太坊项目开始进行君士坦丁堡硬分叉。这是一个刺激以太坊网络改变其核心共识机制算法的代码,这一段代码启动之后以太坊便会面临所谓的“冰河时代”。此次分叉主要是对一系列网络的运作进行升级和维护。就在它投入使用前48小时,开发人员引入了圣彼得堡硬叉,以消除在君士坦丁堡硬分叉里发现的EIP 1283安全漏洞。这又是一个因安全性缺失导致影响了整个区块链领域的案例。
2019年5月到至今:伊斯坦布尔V1硬分叉即将被推出,主要的特性包括了对EVM进行的六项更改。这些更改中,大部分是具备高技术性的小幅度优化。虽然伊斯坦布尔V2版本在一个被称为ProgPoW的新算法上引起了部分争议,但Serenity (以太坊2.0)即将完成从POW共识机制变成POS权益证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