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十代酷睿凸显新特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通常来说,每当新一代处理器发布的时候,大众所关注的是增加了多少核心数、增加了多少主频、跑分是多少
PC处理器制程工艺发展的三条主线,其一是提升性能,其二是缩小芯片体积,其三是降低功耗,这也是摩尔定律所主要描述的趋势。
然而这其中却有一些矛盾,芯片体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提升性能就意味着要在更小的单位面积内增加更多的晶体管集成,这其实是会导致芯片能耗上的提升。
懂电脑知识的人则在此基础之上会去关注IPC的提升比例;而更为专业的用户,则会把目光聚焦到能耗比变化带来的实际收益上,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一款产品最终的综合体验。
笔记本电脑是一个整体,处理器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综合体验更好才是王道,而英特尔在这一方面做的越来越好。
高主频为何对游戏&设计更有用?
以英特尔十代酷睿为例,除了在自身性能提升之外,还附加了诸多体验环节的新特性。如雷电3、Wi-Fi 6、AI技术等等,这些特性为笔记本电脑赋予了更强的综合性体验。
近期,英特尔推出了十代酷睿H系列处理器,最大亮点为酷睿i7、i9家族全面支持5GHz睿频,这一点对游戏本、设计师电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游戏角度来说,时下大多数游戏针对单核或双核优化,一部分游戏针对四核或六核心优化,而主频高低对于游戏帧数的影响是肉眼可见的。
当一颗处理器拥有更高频率的时候,游戏的最高帧数可能不会提升多少,但如果你仔细对比的话就会发现,游戏的最低帧数会有所提升,并且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
这一点对于游戏玩家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电竞游戏来说更是如此。
当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稳定的画面流畅度远比上限高、下限也低的过山车式帧数状态体验更好。而高主频正是将最低帧拉高或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支持。
设计类用户更是如此。目前绝大多数设计软件除了针对英特尔酷睿平台优化之外,在执行多线程任务,如各类渲染、编解码等任务时,主频越高,所体现出来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
而英特尔十代酷睿H系列处理器正是抓住了游戏和设计领域应用的特点,因此着力在主频以及睿频加速两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升级和调优,以帮助相应用户获得更流畅、更高效的体验。
三张图解读英特尔十代酷睿“黑科技”的秘密
不过,仅此而已还不够。之前我们说了,处理器性能不断提升,相应的就会带来更高的能耗。
而更高的能耗反映在实际应用中,就是更高的工作温度。更高的工作温度,就需要电脑厂商在设计产品时增强散热模组效率、甚至通过增大内部空间来实现高效散热。
但是这一点,其实是与笔记本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相悖的。
无论是轻薄本还是游戏本,轻量化都是产品进化的主线。
因此在提高性能的同时,该如何去降低功耗或者如何利用较低的功耗来获得更好的性能,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这就是英特尔十代酷睿隐藏黑科技——能耗比提升。
那么英特尔十代酷睿H系列处理器在能效比提升带来的具体结果如何呢?
先来看两张测试截图:
英特尔十代酷睿i7-10750H处理器CINEBENCH R15功耗/频率表现
英特尔十代酷睿i7-10750H处理器AIDA 64高负载功耗/频率表现
这是某款英特尔十代酷睿游戏本的处理器功耗测试结果,注意红框部分的信息。
英特尔十代酷睿i7-10750H处理器单核睿频可以达到5GHz,全核睿频可以达到4.3GHz。第一张截图可以看到,这颗处理器在98W TDP下跑到4.2GHz全核睿频,而核心温度平均只有89℃。
第二张截图可以看到,这颗处理器在54W TDP下跑到4.2GHz全核睿频,而核心温度平均为73℃。
如果对比英特尔第九代酷睿i7-9750H处理器,也就是英特尔十代酷睿i7-10750H对位的上一代处理器的话,九代酷睿平均水平需要在55-65W TDP下才能够跑到3.7GHz-3.9GHz睿频。
这也就意味着,英特尔十代酷睿H系列处理器在近乎相同的TDP下,可以为用户带来更高的频率,从而获得更高的性能,同时在温度控制上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而上面的测试成绩,还只是近期多款十代酷睿游戏本新品的平均水准,并非最好状态。那么十代酷睿在这方面最好的表现怎样呢?下面再来看一张测试图:
同样还是红框部分,如果笔记本模具、散热设计、调优做好的话,我们看到酷睿i7-10750H是可以在81W TDP下实现4.2GHz全核睿频的,这在九代酷睿平台上很难做到。
至此我们也应该已经清楚,英特尔十代酷睿H系列处理器除了性能提升之外,其实对于用户来说最有意义的“隐藏升级”就在于能够在更低TDP下获得更高的频率,输出更好的性能。
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英特尔在发布十代酷睿H系列处理器的时候,会单独放出下面这张图:
可以看到,在十代酷睿H系列家族对应的产品中,厚度低于20mm的轻薄型游戏本产品数量大幅增加,首发就多达30款以上。
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自然是与更加优化的能耗比有关。
因为只有在更容易控制温度的情况下,PC厂商才会去考虑把笔记本做的更加纤薄。
而这,也正符合笔记本产品演进的规律——轻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