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站在制造业风口上 国产机器人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速持续放缓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70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年均增长为11.0%。
从当前的制造业环境来看,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大部分企业都在追求理念创新和工艺革新,“机器换人”成为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可以释放人力,可以被编程为24小时连续生产,可以助力企业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力和投资回报。作为智能工厂的中流砥柱,机器人在“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自从2018年后,制造业投资增速从全年的9.5%下滑至今年1-10月的2.6%,尤其是对出口业务依赖较大的行业投资增速普遍回落。5月份后,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运行在荣枯线以下。
2016年5月-2019年9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走势图
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具备工业机器人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速持续放缓,站在风口上的国产机器人,发展密度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日本机器人密度是中国的5倍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转型与“机器换人”热潮相伴而生,机器人市场需求开始从“尝鲜”向“刚需”转变,国家在鼓励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同时,企业也马不停蹄地进行改造升级。
日本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国,从1967年日本从美国引进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算起,机器人产业大概经历了五个发展期:积累期(1967-1970)、起步期(1970-1980)、高速期(1980-1990)、稳定增长期(1990-2012)、持续增长期(2012-至今)。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1982年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机器人产业的开发期,90年代后处于适用期阶段,当前机器人产业处于中速发展期,类似于日本90年代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阶段。
日本 90 年代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
那么,我国机器人产业水平离日本还有多远呢?
据国金证券研究所测算,2018年中国实际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63台/万工人,日本机器人实际使用密度为327台/万工人,相比日本有5倍空间。新加坡、韩国、德国、美国的机器人实际使用密度分别为838台/万工人、774台/万工人、338台/万工人、217台/万工人,远远超出我国。
注:机器人使用密度是指每万名工人配套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参数。
2018年各个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表
中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在汽车行业,2018年中国机器人密度为750台/万工人,发达国家平均1200台/万工人,是中国的1.6倍。
2010-2018年部分国家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增速表
不过,从上述增速表我们也看到,中国从2013年到2018年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提升了1.7倍,按照这个速度预估,2019-2023年提升0.6倍到1200台/万工人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非汽车行业,中国机器人密度为43 台/万工人,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平均为200台/万工人。2013-2018 年,中国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从8台/万工人高速增长到43台/万工人,增长了4倍,按照这个速度,预估2019-2023 年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可增长 1.3 倍到 100台/万工人,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距离。
2010-2018年部分国家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增速表
探究国产机器人发展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
1、中国制造业增长放缓归咎于中美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