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会如何去改变金融基础设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刘刚表示,互联网金融和ReFinTech发展这几年,银行存贷汇,证券投资,保险,货币都在发生变革,这些领域的变革会推动金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有了区块链,还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但是变化是确定的。
前面几年,上一代的技术3G和移动互联网驱动了一波互联网的创新,这里面包含了金融科技的创新。下一个浪潮我们感觉正在发生,可能更剧烈。大家都觉得监管都在收紧,但是下一个浪潮更剧烈。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是连接比原来更多的用户,从桌面的PC到身边的手机所有的设备连接都是指数级向上增长,不是10倍可能是百倍。
因为有了广泛的连接和计算需求,所以大家需要云计算去支撑海量的计算、海量的数据。
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又有了人工智能,原来机器的效率取代不了人,现在有些领域可以了。
而区块链带来的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金融资产原来在数字世界里是无法表达的,所以现在有手段,它是唯一可被确权的,金融就有了非常好的条件。
区块链等技术会给金融基础设施带来变化,未来金融市场一定会有特别大的变革。
演讲全文如下:
刘刚: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ReFinTech给我这个机会关于金融领域的思考。今天站在2020年之前重新思考一下ReFinTech的逻辑。我本人在6年前加入了阿里云,赶到了一个风口就是余额宝,余额宝真正启动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包括金融科技、金融数字化,基本上全程参与了这个领域中比较关键的重大项目,对这个行业还算比较了解。过去6年都做一件事,帮助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集团金融部门、外部大型的金融机构做云、人工智能、大数据之类的转型和创新的工作。
今天想从另外一个维度看一下,今天不想讲具体的东西。我们从整个历程前面几年是通过上一代的技术3G和移动互联网所驱动的一波互联网的创新,这里面包含了金融科技的创新。下一个浪潮我们感觉正在发生,可能更剧烈。大家都觉得监管都在收紧,但是下一个浪潮更剧烈。
我们对于产业的数字化进行了模型的建模,想发现技术对产业驱动是什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是连接比原来更多的用户,从桌面的PC到身边的手机所有的设备连接都是指数级向上增长,不是10倍可能是百倍。
再往上一层云计算,因为有了广泛的连接和计算需求,所以大家需要(clod)去支撑海量的计算、海量的数据。它对IT实现了N倍的连接,原来IT完全不是按需所取,实现了N倍的连接,让我们可以随需可以使用我们的计算,使用IT。
再往上人工智能,因为有了云才有了数据的积累,有了数据积累才有了云的飞跃和发展。在这里我们提升了N倍的效率,原来用机器做的效率取代不了人,现在有些领域可以了。再往上就是区块链,包括人工智能创造了N种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性是原来没有办法做到的现在可以做到了,原来空间、时间可以被压缩掉。区块链带来的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金融资产原来在数字世界里是无法表达的,所以现在有手段,它是唯一可被确权的,金融就有了非常好的条件。数字货币开始发生了转变,金融最基础的设施要变化,所以未来金融市场一定会有特别大的变革。
由于技术变革导致了商业形态发生变化,大家通常对技术有一个理解的误区,我们会非常关注它对我们的近期影响而忽略远期影响。伽马曲线是这样下来的,但是远期影响非常深远,它会改变社会,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就是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
这些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Iphone是2007年开始有的,移动互联网ipad是2009年,移动互联网在2012、2013年在中国兴盛,中间是有一个积累地过程,下一个浪潮也是这个样子。由于这种连接能力整个经济变成了几大块,中间是平台经济,我们以低成本Tech到低成本,tech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它改变的是需求侧的变革,原来关注不到的现在关注到了,原来不能服务的人服务到了,因为成本降低了,所以就出现了平台。现在大型的成功的商业企业都是平台,平台匹配前端需求和后端供给,导致后端的供给侧也要变革,因为供给上不去。供给侧就是背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各种各样共享经济的产生,原来房子不能分时付用,现在可以分时付用了,未来各种各样资产型的东西都可以这样。
同样技术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技术形态如果不变无法支撑业务的发展,技术的变化阿里一直在提从IT到DT,跟现在数字化非常匹配的,技术也变成平台化。为什么阿里一直讲中台,它是技术和业务的过渡层,有中台的平台,前端是场景化,去满足各种创新的场景、有创新的需求存在。后面是开放化的,我们可以有开放的生态去赋能。因为在互联网的场景下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端到端的服务一个人,一定是生态化服务,整个产业链条都在一个平台上。
在这个背后各种各样的技术创新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演化,我们无法去预测,但是可以看到一些根本动力。比如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些技术产品不断地改变我们,最近发的Air Pods它是一个降噪耳机,它有一个特性基本上可以接管我们的听力了。最早眼镜不是那么关注,AR、VR会接管我们的视觉,他们越来越强大,可以帮助我们去创新。
在这儿背后看到大量的金融机构区建设自己科技的系统,我们在买一些东西建设一个系统、控制一个系统,最核心的是用技术赋能业务。其中有几个非常根本的逻辑,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公司做得这么大,这么好,阿里这么大的盘子每年还40%的增长,为什么?它有一个根本逻辑在推动,很多传统企业没有理解为什么有核心动力?
第一,网络协同带来的极大的边际成本的降低。
边际成本趋于0,传统业务做不到,在线化IOT极大扩展商业边界;再上面是AI,AI推动增长飞轮。所谓增长飞轮是业务的正反馈,在每一个层面都可以优化自己的业务效率,每个层面叠加起来业务效率会有十倍、二十倍、上百倍的增长。当两个公司看起来都在做金融业务的时候,一家公司的效率是你的10倍,那你们两家不是完全一样的公司,虽然你们都在做贷款。为什么有一家公司飞速变成上千亿上万亿的业务,而你经过十年还是几百亿的盘子。所以掌握这种逻辑去建设系统,来确定架构才能够成功。
金融里面出现了几个元素,就像阿里投新零售一样人、货、场,人的需求不断地碎片化,资产资金的频繁流动虚拟化,信用在数字化,场在不断地展开。
零售行业里面我们一直讲新零售,但是没有讲新金融。阿里云金融部门今年改变名字叫“新金融”。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金融领域创新的新机会,不在是基于互联网的模式而是线上线下融合产生新的模式去服务于产业。这个过程中,从线下的服务到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中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IT变化不是那么多,至少有一些建设并没有建设到真正的点上,没有发挥核心价值。我们看到接触用户模式发生变化,提供产品的形态发生变化,服务用户的方式发生变化,风险控制手段发生了变化,金融业务发生了变化,IT系统和管理发生了变化甚至金融基础设施也发生了改变,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是系统性的改变。所以不要去建立一个一个所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这些系统,你需要面临一个整体性、体系化的变革,我们才能迎接下一轮的增长。
新金融的机会和挑战
这几年互联网金融和ReFinTech发展这几年,从存的领域开始,银行是存贷汇,证券是投资,还有保险,货币也要发生变革,这些领域会推动根本性的变化产生,未来包括结合区块链,结合这些技术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但是变化是确定的。阿里云有一句话叫做“拥抱变化”,所以变化一定是确定的,如何去变有一些根本性的基础。大概会从几个领域去发展。
重建场景。
前端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可以数字化这个世界了。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APP各种各样IOT的发展,我们有条件把场景重建,把实体世界在物理世界映射出来。就像先发展互联网这一端,这边先走重构平台,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平台,这些平台会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重建生态。未来企业竞争的不是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生态的能力有多强。我接触到传统的金融机构用零和思维在思考这个市场,但是现在大家是竞合的,我们要创造新的蛋糕出来。因为原来金融产品同质性比较强,尤其在一个区域里大家竞争的市场就比较大,但未来我们新的蛋糕一定比现有大很多,我们要共同去看怎么通过生态来增强自己的能力。
数字化重构金融场景
金融也有人、货、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人,货就是产品,因为金融的产品都是虚拟化的,没有库存这些特别复杂的东西,特别容易被推广、传播、复制。各种各样的场景和体验,现在有条件数字化,把他们全都覆盖掉,包括以银行为例,在网点内、在网点外,在场景上都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大型的金融机构关注网点APP上,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是有很多的。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我们在领域里已经做了一些尝试。网点内非常简单,现实世界的连接能力,金融机构连接现实世界,现在的客户跟金融机构的连接越来越不紧密了,因为我们没有刚需去网点了,一年可能都不愿意去一次。有一些必要的东西都觉得很烦,但是我需要金融服务。去了一次就要发挥一次最大的作用,网点怎么利用?连接现实的能力,要识别广,要数字化整个行为,在这么短的接触里能够尽可能的去了解。这样因为网点以后会变成高端服务的接触点,一般性的服务已经没有人去了。当人到了网点之后,一定会有很强的诉求,需要沟通,需要专业服务,要通过技术手段把专业服务提供出来,个性化提供出来。而不是现在到了网店之后,尤其是金融机构人员去了以后,你发现比客户经理要专业很多,他没有办法服务你的。那他怎么服务你?他需要有一套支撑系统才能服务你。这只是一种思路,还有更多的思路,当我们能够连接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数据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不光是了解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些能力都是完备的。
网点外,原来金融机构很难了解网点外的事情,但是现在有手段了,金融机构有自己的APP,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大平台,能提供一些对用户群画像的能力。在不涉及隐私的范围下提供一些对群体的判别,这样对客户的洞察和时空感知能力是可以获得的,尤其是不涉及隐私的商业机构可以获得详细地信息。在这些信息情况下,在实体网点的周边整个经营情况,别人的经营情况,我的一些商业动作的运营对业务情况的改变其实都是可被获得的。同时,在网点外可以做什么,这是年初的时候跟平安研发的,在高德地图上日活是亿级,银行的日活是达不到亿级,最好的银行是几个APP加起来月活亿级。它可以在这上面找到网点,提前预处理一些业务,包括能做很多事情。我们规划把上门服务也放进去,互联网的模式全都加进去。我们可以在虚拟的商圈里做一些工作,对金融机构提供一些入口做一些服务,这是高德做的旅游网点的场景。
线上线下和虚拟空间的整合未来有很大发展的潜力,这里面有很多的想象空间。有新的入口在不断地创造出来,我们做天猫精灵,我们希望它成为家庭的金融中心,从特别枯燥无味的电话号码转到一个在家里面有体感的天猫精灵或者给它起个名字,我们给银行做定制,可以跟它做交互上面有屏幕。你告诉天猫精灵查一下账户的余额是多少,理财可以推荐给你,在上面评估可以直接点选的,这个已经成为现实,非常方便。假设一个场景公司到账了,晚上回家的时候告诉你工资到账了,买个理财产品推荐给你。我们可以把原来的客服中心卸载到线上,完全的自动化服务。
还有刷脸支付,原来支付只是我们去那么有一个pay或者一个码去扫,现在变成脸了,这个屏幕是可以交互的,上面有活动,有展现,这些被利用起来可以帮助你打通线上线下的商圈,形成一种健康的循环。我们看到很多人没有利用起来。
还有就是地图服务,可以做这些事情。
重构平台。
重构平台原来特别难整合,这是我的客户画的一张图。这是给省级农信做的,他原来IT的能力是照方抓药,每个盒子里是一个药,然后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方子,就能解决一个问题。一个省级农信下面有上百家银行,它可以服务的非常快,原来一年做的事情现在一个月就做出来了。他感觉到上了阿里云的平台,用了中台的模式之后对它有巨大地改变,业务效率提升了。这是业务从头到尾的过程,是一个健康的运转模式,一个敏捷IT业务的实现。
我们提供了金融级的分布式技术体系在支撑,大家上面说了两个词敏捷,但实现的话非常难,尤其是在金融系统里。我们讲云原生、分布式,但是落在底下需要一套基础设施支撑,阿里云通过长年的时间包括蚂蚁金服给大家提供一个体系化的产品。包括数据化的运营,有了这些东西支持,有了数据,依靠数据去运营决策。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实际的界面,你可以看到点击率、热度,可以看到整体的运营情况,就可以去决策。决策可以从原来按季度报表、按月度报表变成按天、按小时或者按分钟的决策,这样效率会有数量级的提升。
重建生态
一个机构因为要对接生态,原来银行可能要对接几十家,用传统的ID模式管,现在对接上千家需要用平台来管理。生态我们提供一些技术基础设施去服务,包括API的开放能力,C端场景接入能力,通过小程序的基础设施,通过区块链来进行价值互联网的连接。
整体来说,这是我们的架构图,就是怎么通过开放平台去构建一个能够融入各种场景的生态。它需要很多东西,比如说通过阿里云、支付宝、小程序,或者高德的小程序、钉钉的小程序,银行的小程序,然后有开放平台,有API的市场和软件的市场,可以结合阿里自身生态在以小程序的方式输出各种能力。当然还有银行自有的生态,可以结合外部的生态整合能力,在不同地场景下快速为用户定制和服务,甚至不用自己来做,可以靠合作伙伴在平台上进行创新。
这是区块链的产业联盟,时间关系不仔细讲了。蚂蚁经过了几年的工作,在40多个场景里构建了各种各样的业务,可以和大家合作,包括技术平台、业务平台。区块链改变了对公业务的模式。
最后,实际上这些东西会汇聚到几个大的领域来,这是(Banking twenty five)主要的领域是什么呢?一个是移动端,所谓叫移动银行其实是前端的场景,包括IOT,包括移动端,包括各种各样外部互联、连接、智联设备;然后是敏捷银行,我们在阿里叫做业务中台,整个业务敏捷化;然后是智能化,通过智能化去支撑管理运营和决策;最后是开放的平台,OPEN BANKing,中国的似乎和英国主导的不是特别一样,但是大的方向是一样的,从两侧驱动让生态整合在一起。
最后这是参考架构,在阿里技术体系下提供一个非常成熟产品化技术平台,帮助大家在一个月时间内把所有东西都搭建好,大概分成几个模块,很复杂。在底层就是各个内部性的模块,上面是开放的。最主要的是阿里底层的云和中间件的平台,还有有敏捷业务中台,有一个偏业务的PaaS平台和金融相关,还有智能金融平台和大数据相关的;开放平台里面包括移动开放平台,包括API、区块链的,通过整个平台支撑业务发展。
我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些,在最后这些技术建设一定是配合整个组织的变革和业务模式的变化,所以我们有一个数字金融业务的参考模型。未来不管是2C、2B都是全生命周期、全渠道整合、全用户旅程。业务层面除了底层的基础设施之外,在业务应用、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外部生态上都要匹配建设。如果没有这个建设,我们还是做纯IT,而不是Fintech。整个转型是要从产品到营销到服务到风控到运营全部都网络化、智能化,才能达到未来转型的效果。
我分享的就是这些,只是给大家基础性的思考,未来还是靠大家不断地基于最基础的东西创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