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选择时需结合考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虽然在产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但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我国起步晚、零部件产业链技术落后,目前仍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从大国间汽车竞争来看,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个现实是中国企业在内燃机的研发上面确实短期难以赶超国外企业,但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路线上与其他各国基本处于相近的起跑线上,存在许多能够实现赶超的机会。
近几年来,同时考虑国家能源安全等因素,我国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政府及各大车企纷纷紧抓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汽车电动化,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销量以及共用充电桩数量均已超过德美日等工业强国。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当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大力投入研究新能源汽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技术研发和市场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中制定了三纵三横的发展模式。三纵指新能源汽车的三种种类,即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指的是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以及电控。
在纯电动力技术方面,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相对较高,具有成为动力电池主流技术的潜质和前景,但瓶颈是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同时除电池外,在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方面还面临着提高电动汽车能效和充电便利性的问题。
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存在从燃油车升级转换后的节能汽车路线(常规混合动力到插电式混合动力)和从纯电动汽车转换的混合动力路线(纯电动到增程式和纯电型插电混合动力)。目前中国混合动力技术的特色和优势仍然是纯电驱动,但是目前在混合动力的核心技术——发动机技术方面,距离实现内燃机的极限效率,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创新空间。
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的发展相比于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晚了大约十年左右。但中国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已在商用车领域及某些区域实现示范运营。目前技术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燃料电池发动机层面的膜电极和空压机,氢能层面的车载储氢技术的能量密度仍然不高等。
处于技术混沌期的新能源路线
如上面所概括的新能源技术大致发展情况,尽管电动汽车的发展已经可以拿出很多成果,但许多成果距离工厂化应用阶段还有距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内燃机面临更大挑战,能源安全问题以及燃油效率问题都是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瓶颈。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指出,目前汽车动力技术仍然处于技术轨道混沌期,仍然没有哪种技术路径能够作为主导设计。无论是纯电动或者燃料电池技术,它们在技术储备、上下游产业布局、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准备都不够充分,产业没有完全成型。从现阶段来说,国家或车企均无法决定将纯电动或燃料电池或其他方式作为主导战略。
李显君认为除此之外,未来也存在出现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已知的动力技术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技术轨道。例如铝空气电池或其他金属空气电池,目前一般性实验续驶里程已经能达到1800公里,续航19个小时,同时原理简单,能量密度也要比锂电池大十几倍,如果技术发展到能够实现商业化则可能对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的发展格局造成极大冲击。
处于混沌期的新能源技术发展对于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战略预见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以下部分将从政府和车企角度提出应如何在技术发展时期合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
政府:搭建环境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渐从政策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从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关于2017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终审情况的公示》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通过率相对去年有所下降,补贴审核标准逐年提高。
虽然出于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目的,但国家层面的巨额补贴同时给行业发展带来部分不良影响。例如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骗补案不断滋生,某些车企试图利用国家补贴来非法赚取自身利益,不顾破坏行业发展规律。或者为了获取补贴,某些企业会随着补贴标准的变化而非市场需求的发展来更改产品设计,长期对补贴形成依赖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工信部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专家组秘书长魏安力认为,在产业链建设的过程中,政策或政府应该让产业走向规模化、区域化、市场化,使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技术轨道混沌时期需要多条轨道共同发展,政府不应该有所倾向,应该多鼓励企业让它们自身进行判断。由于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处于创造环境的角色。政策的鼓励不应该涉及具体指导,而应该遵循“技术中性”,加大对产业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魏安力指出在具体商业化过程中,则可以鼓励网约车、市政公共交通车辆、出租车辆先行一步探索市场,下一步再逐渐扩大到私家车市场或者再扩大活动半径区域。同时对于推广路线要理性选择,避免走共享单车的弯路,让投入的车辆成为公路垃圾。
企业:自主决策
在政府为产业发展创造环境的条件之下,对于企业来说,则需要与国际技术轨道趋势接轨,不断跟踪关注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战略规划和布局,根据市场、产业链、产业结构来决定自身发展路线如何规划。
企业需要自主从市场上发现哪些是有需求的、哪些是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而非为了追求政府补贴而盲目趋于符合补贴标准。市场需求在许多时候是政府不能提供预见的。例如在山东、河南、河北某些地方存在许多低速电动汽车,企业家们发现这些使用成本较低的铅酸电池的低速电动汽车在这些地方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于是大力推广这种车型,在没有政策干预之下低速燃油车就在这些市场上被打败了。
同时,企业在选择决策路线时需结合考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在进行决策和布局之时,需要基于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合理分配资源。而对于有能力的汽车巨头来说,它们不愿输掉任何一个技术路线,可能会进行多条技术路径储备。例如吉利去年发布的新能源动力系统“智擎”涵盖了纯电技术、混动技术、甲醇替代燃料以及氢燃料电池四大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