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制造业迈向产业互联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经历近5年的发展,共享经济迈入新节点,产业形态也在不断丰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崛起下,共享经济也开始从消费领域,向生产制造领域加速渗透,工厂也开启“共享模式”。
10月29日,“共享制造”迎来政策利好。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形成20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台。推动支持50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共享制造示范项目。
到2025年,共享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网络覆盖范围,鼓励制造企业通过内网改造升级实现人、机、物互联,为共享制造提供信息网络支撑。
共享制造受资本青睐
所谓共享制造是指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的新模式新业态。
事实上,2018年在共享单车、共享民宿、共享办公等业态遭遇盈利质疑的情况下,制造业产能共享成为新的发展亮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制造业产能共享市场规模约8236亿元,较上年增长97.5%。由于制造业产能共享处于高速发展期,也受到了资本青睐,其融资增速高达494.1%。
产能共享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截至2018年9月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75%,已培育形成50余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部分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10万套,涌现一批创新工业APP并实现商业化应用。
另外,众创型产能共享成为大型骨干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服务型产能共享日益成为生产性服务新模式,中介型产能共享开启“无工厂”制造模式。其市场规模在共享经济总体中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规模增速是生活服务和交通出行领域的4倍多。
在业内看来,共享制造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一方面源于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一直存在大而不强、产品同质化现象,同时小企业生产资源匮乏和大企业资源闲置矛盾突出,如何将资源进行整合再利用,“共享制造”成为破题关键。
平台建设加速
在共享制造模式下,平台牵引、集群带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主要功能是连接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社会资本等主体,解决汽车电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力石化等关键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上海控安首席运营官刘毅告诉第一财经,我国工业重要领域的设备接入、平台运行、数据流动等环节缺乏有效监测手段,融合工控技术与安全技术的成套解决方案存在空白。背后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需要科学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博学人才,也需要将好的落地场景开放给初创企业,打通产业链资源。
借助平台共享模式,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细分领域冠军,并以工作室的形式引入科学家及工程师团队。在该制度下,工作室只需安心专攻技术,平台公司会全权接管孵化任务,帮助其完成市场化、产业化,并尽可能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样存在产品同质化,共性技术待破解等难题。针对研究成果和产品落地鸿沟问题,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目标就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瞄准国内机器人产业全链条上最缺乏的共性技术,为机器人生产企业和集成企业提供智能化、可靠性的核心共性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曾告诉第一财经,在机器人替代人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技术的融合,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决定机器人是否能够真正落地。而要解决可靠性和智能化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初创企业早期要解决生存问题,新产品急于投放市场,缺乏可靠性研究和检测,就会导致产品质量不可靠。而如果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共性技术研究,很容易在产业化过程中导致失败或长期亏损。
IReGo智能助行康复训练机器人是创新平台上的一个研发产品,该项目最初是上海大学郭帅教授团队研发的一款产品,2018年郭帅将项目带到研究院进行机械、电气、电磁安全等检测和评定,修缮了不少产品漏洞。
据介绍,不少检测装备价值上千万,研究院研发平台可以降低收费让更多创新型企业使用,并且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研究院采取灵活的双聘制度,吸引高校教授和专家到平台上来。
无疑共享制造模式创新了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供给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制造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共享意愿不足、发展生态不完善、数字化基础较薄弱等问题,相较于消费互联网,制造业的产业链要复杂的多,如何采用更灵活的服务模式,满足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仍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