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下次风口会是在哪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再过几个月,波卡主网就要上线了,Cosmos 的 IBC 协议也就出来了。你说我们可以炒哪些热点啊?”有人问我。
“你还年轻,可以炒鞋!”我忍不住想笑。
“我是说区块链!区块链!”
“跨链之后,区块链的下一个风口…。。。其实你从近期几个热点事件就能够猜出一二啊。”
“啊?什么热点?我怎么猜不出来……”
区块链世界的热点,转换总是非常快。在过去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就经历了1C0、公链、ST0、DApp、小野币、DeFi、平台币、IE0、模式币等等。很多玩家纷纷表示,投资虚拟货币比投资股票累多了,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完的热点。
然而,从大的风口来讲,尤其是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角度来讲,过去两年真正的大风口可能只有以下三个:
1、智能合约平台型公链;
2、DeFi(去中心化金融);
3、跨链。
那么问题来了,等今年或是明年这波跨链的热点过了,下一波热点、风口会是什么?
1. 透过三个热点事件看未来
关于下一个风口,其实从近期的三大热点事件便能看出一二。
1、V 神建议使用 BCH 区块链作为以太坊“数据层”
关于这件事情,白话区块链之前有过报道,详情参见《V 神打算让以太坊联姻 BCH,并正在计划增强隐私性,ETH 侧链和匿名币会颤抖吗》。
2、Ratesv 1.0 发布,将金融大数据引入 BSV 区块链
之前对 BSV 区块链上的 TX 贡献最大的一个应用叫做 WeatherSV,是把各个城市的天气数据上链。现在,国内的一个开发团队基于 Metanet 开发出了 RateSV,可以把火币、OKEx、币安的数字货币 K 线数据上传 BSV,永久保存,不可篡改。
3、Nervos 项目计划今年第四季度上线主网
关于 Nervos 这个公链项目,白话区块链之前做过不少报道。相比于其他公链,Nervos 的一大亮点是代币 CKB 的 Cell 模型不仅继承了比特币 UTXO 模型的高并行,并带来了比特币所欠缺的可扩展性和可编程性。每一个 CKB 都代表着全链的状态部分存储空间,里面可以存各种数据,既可以是资产,也可以是应用程序状态,或是其他类型的数据资料,从而实现 SOV(价值存储)的需求。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教主,你的意思是下一个风口是去中心化存储?这不是 Filecoin、Siacoin、Storj 这些项目在干的事情吗?”
不是,还真不是!
下一个风口,有可能是“链上数据服务商”,包括数据的再存储、搜索、提取、分析、可视化等等。这些服务商,有可能是中心化组织(譬如互联网公司之类),而非一定要是区块链企业,更不需要做“发行 Token”这个动作。
为何会得出如此结论?且听我细细说来。
2. 回看历史,互联网的第一性原理
飞机刚出来的时候,只能飞几十米,因此被很多人嘲笑。然而,那个时候去质疑它有没有用,是看错了整个大方向。飞机能飞起来,说明了可以让比空气重的东西按照流体力学原理飞起来,而这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互联网刚刚诞生的时候,很多人看不到后来的网络游戏、视频会议、网购平台等等。2G 时代,大家没有预见到 3G 时代的团购、淘宝;3G 时代,大家没有遇见 4G 时代的抖音、移动支付、饿了么、滴滴打车;4G 时代,大家纷纷猜测 5G 时代会带来什么。
不管 5G 会带来什么,对于互联网,你只需要把握一个主要脉络,即互联网的第一性原理——“空间距离的压缩”,把原先因为空间、距离遥远干不成的事通过互联网干成。
原先大家需要凑在一起才可以玩游戏,现在有了互联网压缩空间,大家可以在电脑或是手机上一起玩了;原先你需要跑去饭店吃饭,或是自己去打包,现在有了互联网压缩空间,可以叫外卖小哥给你送过来;原先你跳个舞给人看,需要去舞台演出且只能给那些到场的观众看,现在有了互联网压缩空间,你可以在抖音上给成千上万的人看;原先你去买东西,需要去店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在有了互联网压缩空间,你可以网上直接下单,直接支付,物流到家。
从这个角度出发,是不是不难想象 5G,甚至将来 6G 时代的事情?
比如说物联网,以前你家冰箱坏了,需要维修人员来排查错误,将来所有设备都连网,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出了问题可能你自己还不知道,技术人员已经上门了;比如虚拟办公,通过 VR 眼镜,模拟出一个办公室,每个人在家上班,感觉就像在办公室一样,可以和同事像现在一样聊天对话;再比如你和女朋友异地,现在的技术只能聊天视频,但是想接吻就做不到了,未来通过 VR 和嘴唇上的超薄传感器,也许可以将唇上的触感和压力真实地传递过来。
把握住这条“空间距离压缩”的第一性原理,你可以尽情畅想互联网的未来。
3. 区块链第一性原理
看完互联网,我们再来看区块链。
可能你已在区块链行业里浸泡了一两年甚至更久,对比特币、以太坊、EOS 这些主流币如数家珍。可是,若是一个从未接触过比特币的人问你“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讲出来吗?
如果说互联网压缩的是空间,那么区块链传递的便是信任,这就是它的第一性原理。如果再详细一点,区块链是一个“去信任化的分布式数据库+计算机”。
这一切,都要从比特币说起。
比特币的本质很简单——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这个账本承载了过去 10 年以来 BTC 的所有交易数据,无运营主体,从未宕机,从未篡改,坚如磐石……
中本聪原本想要在这个账本稳定和成熟之后,让这个账本承载更多的东西,比如托管交易、保税合同、第三方仲裁、多方签名等等。换句话说,升级成一个数据库。然而,在中本聪隐退之后,Core 开发组将区块大小一直限制在 1M,比特币便失去了这种可能性,这也是 BCH 和 BSV 后来分裂出来的原因之一。
再往后,以太坊诞生,“EVM 虚拟机的概念+智能合约”使得以太坊成为了一台“去信任化的世界计算机”。
虽然以太坊这个计算机很慢(性能不足),但不管怎么说,毕竟实现了去信任化的世界计算。这也是为什么预测市场(比如 Augur、Gnosis 等等)以及 DeFi(比如 MakerDAO、Compound)这类对性能和数据存储要求不高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类项目在过去两年里,成为了区块链上为数不多的真实应用之一。
下一个 10 年,区块链将不再只是简单的“链上计算”与“携载交易数据的账本”而已,它将是一个“去信任化的分布式数据库与计算机的合体”,最终的目的是“让地球上的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链上)的状态达成共识”。
如同互联网一样,若是你顺着这条“传递信任的分布式数据库+计算机”的第一性原理,你也同样可以尽情畅想区块链的未来。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区块链的一个典型应用是溯源,然而你并不能保证链上的数据就是真实、正确的,万一是虚假数据怎么办?这依旧不能够信任!
你去菜市场买菜,因为很多商贩缺斤短两,国家强制推行了“放心秤”,所有商户都在使用。从此,你再也不担心缺斤少两了。然而,如果你从一个商家那里买了一斤猪肉,回去发现这肉注过水或者不新鲜。试问一下,这个问题是“放心秤”该解决,或是能解决的吗?
4. 将账本升级为数据库
过去的十年,绝大多数链其实都是 BTC 的高仿,也只能算一个账本,而不是数据库。直到以太坊横空出世,把“计算机”这个概念放入了区块链,区块链才算又进了一步,而以太坊之后的很多新链,变成了以太坊的高仿。
现在,把账本升级为“数据库”的概念,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拿某些“链”打个比方。很多人看到这个项目的第一反应是:这些数字货币的 K 线数据上传到链上,有什么意义呢?貌似还不如在以太坊上刻个字,或者上传本书更有价值。
如果你“混过”金融圈,或是接触过数据服务,尤其是区块链数据服务,你就会明白:很多数据比你想象得要值钱。
在专业的外汇市场厮杀,很多专业交易员为了最大程度地熟悉自己交易的品种,提高胜率,会购买过专业的付费复盘软件。这些软件里的数据非常详细,能查询到任意历史时期的分钟 K 线,且可以像电影一样几倍速度反复重播,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价格变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区块链行业,你若是想找全比特币前 10 年的日 K 线,其实非常困难。非小号只有分时线,很多数据 API 根本不对外开放;国外第一行情站 CoinMarketCap 数据倒是有,但要收费,调取 1 年前的数据就已经非常昂贵了,而且数据是中心化的,严重依赖 CoinMarketCap 的存活。除此之外,还有数据的来源太过单一,只有美元计价,可信度存疑等一系列问题。
以LikeLib公链项目为例,其目标是基于区块链的核心属性上,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安全性,挑选适合的扩容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得LikeLib系统能够在拥有区块链最基本的价值属性的同时,还能够做非常非常大的扩容。
我们都知道BTC诞生以后,矿工群体不断壮大,但后来又诞生了LTC,把BTC的代码修改并增加了新的哈希算法,导致了原挖矿社群开始分裂。此前挖BTC的是一群人,而挖LTC的又是另外一群人。
ETH也是如此,显卡机的挖矿社群和ASIC的挖矿社群出现了分裂,而且彼此之间的交叉很少。另一个着名例子是BCH硬分叉时,不但分裂社群,还把BTC的算力稀释。
一方面,这种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问题,所谓51%的攻击其实已经远远低于这个线,此前ETC被攻击就是最好的证明。另外一方面,算力、共识和社群的稀释,会造成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大家都会从中受到伤害。
现在每个链都是各自为战,就像古代的各路诸侯互相攻伐,因为区块链的社群只有这么多。随着行业发展,挖矿社群不断分裂的,共识也不断被稀释。
从区块链行业发展角度而言,LikeLib的最终愿景是打造一个分布式的未来“银行”,通过建立不同区块链账本之间的连接,实现资产的跨账本转移,为基于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的金融应用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将区块链承载价值和传递价值的功能发到极致,将区块链的平等、开放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从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角度而言,LikeLib应用了安全多方计算、门限密钥共享、基于椭圆曲线的环签名方案、一次性账户生成机制等多项密码学前沿技术,并首次解决了智能合约代币交易隐私保护这一难题。某种程度上,LikeLib就是先进密码学理论解决区块链领域难题的典型应用,代表着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发展方向,那就是由条件安全向可证明安全转变、由逻辑控制向算法理论控制转变。
LikeLib不只是一个实现跨链交易和多资产互通的区块链项目,更是一个完备的区块链开发平台。LikeLib在实现跨链交易功能的同时,也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区块链网络:它包含原生币,支持智能合约,并且拥有智能合约代币交易的隐私保护相制。任何开发者,均可根据应用场景,在LikeLib上开发出满足需求的金融应用。
纵观诸多公链项目,无非是一下四个维度的排列组合:共识机制、账本模型、交易模型和代币经济学。而LikeLib能够让每个dApp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共识机制、账本模型、交易模型和代币经济学。
而且通过高性能的dApp交易,能够让所有的Daap上面的资产能够互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不同挖矿社群,公链开发社群,dApp开发社群,都能够在一个链下融合起来,互惠互利。
另外一方面,现在有不少新的技术,比如利用DAG(有向无环图)去实现扩容和新的共识,比较火的有 nano, avalanche。我们的设计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DAG,所以他们的一些思路我们也可以借鉴。
还有其他的竞争对手,就是也在做分片技术的一些公链,但是就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现来说,至少我们认为还不是那么成熟。
为了打造分布式未来“银行”,让区块链术和数字资产应用能够更大范围的晋及。根据对已有技术的调研,结合区块链去中心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考虑,LikeLib的设计目标如下:
跨链资产转移:
·能够连接现存的主要数字货币网络(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完成资产兑换的同时不改变原有链机制。新产生的数字货币网络也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接入到LikeLib中。
·联盟链性质的区块链网络能够接入到万LikeLib,实现资产由原有链转入LikeLib、由LikeLib转回原有链、多种资产在LikeLib上进行交易等功能。
·保证跨链交易资产的安全性以及跨链交易服务的稳定性。
提供交易的隐私保护:
·交易双方可以选择带隐私保护的交易。
·能够为数字资产转移、交易提供隐私性保护。
·能够为数字资产持有者提供匿名性保护。
具有场景的延展性:
·能够成为多种数字货币兑换的分布式平台。
·能够开展不同数字货币的存贷业务。
·能够以数字货币为媒介完成数字资产的交易。
·能够发行和交易全新的数字金融资产。
互联网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的社交网络效应或者是搜索引擎带动了整个生态不断地去发展、变化。现在能够想象的方向有:游戏、社交网络、还有一些传统的金融服务等。
LikeLib可以为区块链做很大的贡献,提供一种中和的权衡,即通过算力提高网络的吞吐能力,并且同时保障安全,从而能够让区块链更好运转。当然,也包括我刚刚提到的特点、社群以及其它的一些改进方面。
如果区块链在四五年之后成为一个非常普及的技术,那么开发的这些东西,是未来区块链所需要的。
还有,LikeLib希望能够把业务跟需求真正结合在一起。因为现在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空气项目是不是空气币,很多人纯粹看你这个币价涨不涨。这说明区块链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需要思考怎么去改进。
区块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前提就是大家都能够去参与,并且去建设这个网络。这一开始是比特币的宗旨,但是比特币网络各种矿池和矿霸的出现,导致真实情况离中本聪提出来的去中心化还是有些区别。
我们会不断验证和提高系统去中心化的程度。区块链有这么多好的功能,不可篡改性、安全性等,但是这个世界上因为它受益的人还太少了。即使是我在Google、Facebook遇到的很多程序员都对区块链一知半解,本来这些应该是更加容易接受区块链的人群,但是对区块链行情的误解和对整个技术的不清晰,导致很多人看不到区块链的价值。
未来区块链不管是数据、参与人数还是它的使用方便程度,以及被法规的接受程度一定都会越来越高,那么它的价值体现就会更加明显。有一种观点是,区块链给世界上所有穷人一个永不倒闭的银行。
这只是把区块链当做底层数据库的一个最为初始的,甚至可以说相当简陋的应用。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有价值的数据被传到不同的链上,届时会有越来越多提供链上数据搜索、挖掘、分析、可视化的服务商。
未来甚至还有可能因为链上存储成本高的原因,矿工或是节点没有能力或是不愿意长期存储大量数据。届时,可能会有数据存储服务商,甚至可以是谷歌或是亚马逊,来提供链上数据的付费再存储服务。区块链上只存这些数据的哈希,从而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特性即可。
不是每条链都可以信任
如果有一家公司要把公司内部的 IT 基础设施和重要数据从机房搬上云,你觉得它会选择哪家云服务商?
很明显,如果是国内公司大概率会选阿里云,国外会选亚马逊 AWS 或微软 Azure。
信任,有聚集效应。毕竟,强如亚马逊 AWS,每年都会发生一两次宕机,让公司的主干业务跑在其他小服务商上,压根信不过。
传统货币,大家最信任的是美元;贵金属避险,大家最信任的是黄金;区块链,大家最信任的是比特币。
当区块链从“账本+计算机”升级到“数据库+计算机”之后,这种信任会进一步聚集。毕竟,有些可以轻松被 51% 算力攻击的公链,先不说能不能把账本升级到数据库,即便升级成功了,你敢把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传上去吗?
V 神曾经“保守地”预言,有 90% 的 1C0 项目都会归零;而在很多人看来,90% 也许应该扩展到 99%,1C0 项目应该扩展到所有区块链项目。
没办法,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商业世界。
互联网时代,作为旁观者,那些无数倒下的公司,早已告诉过我们这些数据和答案;区块链时代,作为当局者,我们只是不愿去相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