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打造中国机器人 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进入位于宝山区顾村镇的众宏(上海)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园区,首先上前迎接你的可能是一个萌萌的机器人。这是技术总监于相武和他的团队研制开发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万宝”。能说会道的“万宝”在各种场合登台亮相,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智造”魅力的大明星。
不止是“万宝”,1973年出生的于相武,20多年来始终坚持研究学习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生产设计,坚持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钻研,先后研发设计出7款适合中国企业的工业智能机器人。说话带一点东北口音,貌不惊人的他,在今年的上海工匠评选之中,经过层层选拔、激烈角逐脱颖而出,获得“上海工匠”的殊荣。
对于相武来说,这个荣誉既是肯定,也是鞭策。为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年磨一剑,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在于相武和他的团队研发的机器人之中,有一款三维激光切割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该机器人的切割精度、速度以及先进性,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而于相武和他的团队,为研发和打磨这款机器人用了足足三年的宝贵时间。
作为占据智能制造业半壁江山的工业机器人,正在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之前的调研之中,于相武却发现,三维激光切割机器人在国内需求很大,但机器人技术却被国外企业所把控,产品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企业的生产加工需求。
于相武他们决定先从国外学习技术,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研发设计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的机器人产品。“三维激光切割机器人设备看似简单,但难度越研究越深,”于相武告诉记者,光是为了解决运动控制部分的问题,他就跑了六次日本观摩学习。“我们也曾试过用国外的机器人进行本体集成,但效果并不满意。”用于相武的话来说,他们在啃一块“硬骨头”,每一个点都要详细记录、勘察、测量。
苦思冥想之下,他们决定转换思路。“精确的切割不能用一个手臂,而是要用灵活的手指,”转换思路之后再进行试验,于相武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切割的小圆精确到了一毫米。而世界先进标准小圆的精确度则是两毫米。“成功了,我们三年的研发没有白费。”于相武对彼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款三维激光切割机器人不但斩获了被誉为机器人行业“诺贝尔奖”的恰佩克奖的优秀应用奖,也成为硬性加工过渡到柔性加工的变革性设备,环保、节能,大大提高使用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今,该产品已为众宏创利1.2亿。
工匠精神没有99.99%,只有100%
“万宝”和三维激光切割机器人,只是于相武研发成果的一部分。经过20多年在机器人行业的深入历练和不懈耕耘,于相武先后获得了38项知识产权、8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之前,他还获评了“宝山工匠”称号。
熟悉于相武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座右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用于相武的话来说,这也是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20多年的研发经历和工作经验使他深刻明白,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坚定信心。未来工业是智能制造的世界,工业机器人将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的智能化生产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他希望用互联网+智能制造来改善生产劳动条件,提高产品智能和劳动生产率,用自动化高科技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
在于相武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不浮躁,踏实、努力,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来源于细节的工作与专心的程度,没有99.99%只有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