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不能快速普及的五大制约因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文章来源:试驾时间)
多年来,我们都被生产电动汽车的车企和一些缺乏思考或是失去自我的媒体所误导,以为电动汽车就是新能源车。试想,如果电动汽车是新能源车,与电动汽车工作原理高度一致的电动自行车、电动童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滑板车甚至平衡车是不是都要被称之为新能源车?
而那些同样装置了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件的剃须刀、剪发器、缝纫机等电动工具是不是也都要被称之为新能源剃须刀、新能源剪发器、新能源缝纫机?为电动汽车披上新能源的外衣是极其滑稽的,以清洁电力能源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提过“新能源”,世界顶尖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也从来没有自我标榜新能源。
倒是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燃煤发电占比超过75%以上的中国,电动汽车成了新能源车的代名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将电动汽车美化为新能源车有助于电动汽车的销售,有助于获取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补助。国内车企玩起概念游戏,都像是资深演员。言归正传,电动汽车到底为什么不能快速普及的?有哪些制约因素?
第一,续航里程短,受电池技术限制,电池能量密度不足,无法提供理想的驱动电力,整车要提高续航里程,只能不断增加电池组。这一点与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如出一辙,虽然现在的电动车能够跑得更快更远,但其电池组也从早期的12V增加到24V,而后36V、48V、60V,直到目前流行的72V,电流支持强度也从7A突飞猛进到20A、35A直至55A。
第二,整车售价高,电动车的结构成本原没有传统燃油车高,但由于其销量不足,需要摊销高昂的模具开发、产线改造,以及生产与管理运营成本,电动汽车的售价往往订得极高,几乎是同品牌同级别车型的两倍,缺乏价格优势。
第三,整车设计落后,所有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现售电动汽车无一例外都是在即有传统燃油车生产平台上直接沿用或稍加改造后生产,底盘、车身结构没有特点,外形设计更是与即有车型没有分别。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许多车企并没有看清目前及未来电动汽车的设计方向。
随着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公众消费文化的提高,SUV的市场需求正在大踏步下滑,通勤小型车、轿车与轿跑车型、MPV的市场需求会逐日增长;然而,许多车企仍以不实用的紧凑级、中型SUV为突破点。相信,特斯拉上海自贸区工厂量产后,必会有一大批电动车企扛不住重压而倒掉。
第四,电池衰减,电池衰减问题一直困扰着电池供应商、电动车整车制造商和许多潜在消费者。为了促进销售,部分车企打出了超长甚或终生电芯质保服务,但鉴于国内执行不甚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车企与经销商提供的售后服务能否如消费者所愿,是否设置有隐形附加条款,令人担忧。
即便能够做到终生更换电池,但与电池配套的组件如电控、线缆、散热系统等是否质保范围,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除此之外,电池组的更换作业比燃油车保养作业要费时费力,工时费无疑会水涨船高。
第五,贬值率极高,由于电动车售价虚高,又存在续航里程短、电池衰减问题,其贬值率之高令人恐惧,两三年的车三折都未必有人愿意接手。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电动车没有普及的可能——不是所有买家都稀里糊涂。事实上,如果没有部分城市的限牌限购政策,没有不为人知的内部关联交易,现在看起来貌似不错的一点儿销量都不会存在。
而我们,还是等到电池技术有里程碑式的突破,电动车在目前售价基础上能够降价一半的时候,再去推崇它们才好。当然,如果在非常拥堵的城市用于日常短途通勤,购买几万元的单价不高的微型电动车也未尝不可,毕竟损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