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本质含义解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去中心化”或许是区块链中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组了,但是真要探究其含义,好像又不是特别明确。以太坊创始人V神在2017年2月发表的《The meaning of decentralization》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去中心化的含义。他认为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区分计算机软件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架构、治理和逻辑。
架构中心化是指系统能够容忍多少节点崩溃,仍旧可以继续运行;治理中心化则是需要多少人或组织后,方能够控制这一系统;逻辑中中心化是指系统呈现的接口和数据,是否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区块链作为一个统一的超级大帐本,从逻辑上来讲是中心化的。但是从架构和治理上来看,区块链是一个基于对等网络,且通过共识算法使得它很难被少数人控制,所以它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说,随着主体对客体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当区块链越来越火爆之后,围绕去中心化的概念越来越多,去中心化协作也许是最常被提及的一大话题。比特币作为第一个开源项目并且通过去中心化协作,到现在依旧保持着勃勃生机。在今年10月,Lava也正式在 Github 上实现开源,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源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生态。 在这基础之上,Lava发布了一套 LVIP 改进机制,这个机制类似于比特币的BIP机制。
LVIP 改进提案机制是以文本文件形式维护和管理Lava。用户和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一机制,提出对于Lava相关的各项流程的改进建议。LVIP 改进机制有两种类型,分别是负责Lava协议层面的改进(协议类)和负责Lava协议外的改进,比如用户的使用、挖矿等等,两种类型有着不同的结果导向与处理流程。
随着在GitHub上开源的区块链项目日益增加,去中心化协作似乎成了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去中心化协作拥有着诸多过人之处:
首先,参与和信任门槛降低。与传统协作方式相比,基于区块链的的技术特性和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协作可以解决,大量陌生个体之间的信任与协作的关系,大大降低了个体参与的难度。
其次,改变了项目团队的垄断。许多不开放去中心化协作,乃至不开源的项目,项目方把持着对于代码的绝对控制权,根本无法保证项目的公开、透明。投资者根本无法知晓,项目进展、技术更新等项目情况,也无法在这过程中提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第三,打破了项目的边界。IT的众包化已经成了潮流,通过去中心化协作,轻量化的灵活和合作共赢的模式,让项目不再受困于自身瓶颈,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吸纳更多区块链技术人才,保证链的活性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去中心化协作重新定义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协作方式,这对于数字时代意义尤为重大。未来,将从万物互联到万链互联的实质性转变,而去中心化协作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保障各方能够高效安全的进行数据确权和数据交易的作用。
当然,去中心化协作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挑战。如何有效激励以及提高协作效率,已然成为去中心化协作中最大的难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去中心化协作中来,并且保持常态化协作,token的激励必不可少。但是,当币价在一段期间长时间属于下挫状态,去中心化协作将面临严峻挑战。当然这也许不是去中心化协作的劣势,这是所有协作方式都会存在问题。
除此之外,效率是去中心化协作过程中,反复被提及的问题。尽管去中心化协作降低了信任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协作效率。但是在去中心化协作过程中,效率仍是一大痛点,因为一个完整的去中心化协作网络,在面对重大决策或改动的时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达成各方的共识。
在区块链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各方都属于野蛮生长的阶段。没有一蹴而就的共识机制,也没有一步登天的去中心化协作。只有在不断摸索吸取经验,而非固步自封,唯有这样才能打破瓶颈,推动区块链行业的进步,为这个生态带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