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火了这么久有什么改变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距离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区块链在风口上也“吹”了大半个月。
许多从业者开始慢慢感受到转变。最先感知到行业变化的,是创业者,在和客户和资本谈合作时,他们从过去的“藏起”区块链的标签,到感觉受到认可。区块链的春天来了?在过去的2018年,资本对于区块链可以用“酷暑”到“寒冬”形容,而现在投资机构尝试着更多了解区块链技术。不过,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专家们普遍认为,国家对于区块链技术的重视,将给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带来巨大机会。多位从业者表示,行业的大爆发要建立在大规模落地的基础上,距离一些区块链项目的大规模落地还需要3-5年。
“春风来了”
一周对接5家投资方、13个上市公司
10月24日,区块链行业迎来史无前例的政策利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多个区块链交流群随即被这则消息“刷屏”,“兴奋”、“恭喜”、“机遇”成为群里的高频词。
“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中学习前,跟客户解释技术时,除非他特别细致地去追问,否则我从不会主动提我们用了区块链。”易保全创始人兼CEO刘刚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之前只要一提到区块链,对方就觉得(我们)是骗子,不靠谱。”刘刚说,他在跟客户谈合作时,会下意识地“藏起”区块链的标签,因为在那个时候,区块链技术并不能用来提高身价。
易保全从事的是数据去中心化存证保全,通过和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等机构建立联盟链,解决电子数据容易被替换和篡改的问题。从业务上看,易保全并不涉及此前被禁止的ICO。在2018年,公司已经通过了国家网信办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10月24日后,一切发生了变化。“我感受到区块链技术本身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层面的认可。”区块链安全公司派盾科技创始人蒋旭宪对新京报记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客户以前讨论的是区块链这个东西行不行,现在大家讨论的是怎么做”,刘刚对记者表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客户不再戴着有色眼镜看他。
专注区块链领域投资的链兴资本创始人张明镜称,“每年到了投资机构评奖的时候我都很受伤,好几个发奖机构一听到我们投资区块链就拒绝了”。“而今年发言刚结束,好几家就主动联系我要给我颁奖,我感觉做了这么多年,终于被认可了。”
张明镜感觉到“春风来了”。
“以前我是一点钟睡觉,现在可能要三点钟才睡觉,感觉休息就是在浪费时间”,张明镜表示最近“很忙”,在午饭间隙跟记者电话聊完后,下午要继续开投资会。“我过去三天见了13个上市公司,都想跟我们了解区块链的投资机会,以便进行日后的布局及收购。”
因给政治局讲解区块链而广受关注的陈纯院士此前担任董事长的趣链科技,也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后,安排了一场针对其股东的参观交流活动,了解区块链业务。
市场回春更为直接的表现则是,传统股权投资机构开始考虑接触区块链项目。
刘刚表示,短短一周内,已经有5家投资机构与其对接。派盾科技创始人蒋旭宪也表示,最近已有几家投资机构与之接触投资事宜。
“上市公司、包括国企央企基金、一些人民币基金,对政策最敏感的一批投资人已经准备入局。”张明镜称。
高光与低谷
受币圈乱象拖累,区块链曾进入低谷
登顶和死亡在区块链领域都来得特别快。2018年一年间,资本对于区块链的态度,可以用酷暑到寒冬形容。
早在2017年末和2018年初,传统投资机构曾一度青睐区块链,诸如IDG、丹华资本、红杉中国等知名VC跑步入场,徐小平更是在真格基金被投公司CEO群里宣称“All in 区块链”。公开信息显示,真格基金在当时投资了多个区块链项目。
这也成为了区块链进入大众视野的助推器,也在随后掀起了投资潮。IT桔子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获得投资的项目中41%为区块链项目。
而因为疯狂的投机和炒作,出现了一系列币圈乱象。继2017年被禁止ICO后,迎来第二次严监管。2018年8月24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文《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文中提到,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涉及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交易,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收支资金;通过境外服务器搭建网站;巧立名目如ICO、IFO、IEO等。
随后,BAT响应号召,因涉嫌发布ICO等炒币信息,一众“币圈”、“链圈”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百度论坛被封,百余个相关媒体销声匿迹,腾讯、阿里巴巴也关停数字货币的场外支付渠道。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能够明显感受到一些头部的投资机构合伙人对于区块链项目是报以强烈抵制的态度”,信天创投合伙人蒋宇捷在与业内交流中发现。
在蒋宇捷看来,头部机构的每笔投资都会引发业界关注,而此时投资区块链项目会给已经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合伙人们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行业内对于区块链的投资价值不认可,那么这就涉及投资项目后,还会不会有其他的投资人继续投资项目”,蒋旭宪分析称,“整个行业走入低谷,也跟行业技术发展和落地远远不及预期有关,一开始大家抱的希望太高了。”
有专家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区块链的重视,区块链相关的资本市场将持续向好,技术企业将迎来投资高峰期,重量级的数字交易平台、数字资产管理公司等将会出现。此外,监管也将不断向正规化、科学化发展,鼓励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创新不等于鼓励虚拟货币无序发展。
“过冬”
项目融资难,存活企业靠“接单”
这个行业在此前长达一年多的寒冬中,不少创业公司不是死掉、就是“冬眠”。
已投资数个区块链项目的信天创投合伙人蒋宇捷表示,自去年8月起,愿意投资区块链项目的VC更少了,项目融资、募资都不容易,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根据零壹财经数据显示,从融资金额上看,在2018年6月创出1185亿人民币的单月融资额后,区块链领域融资额断崖式下跌,此后均未能超出400亿人民币。
缺乏资金流入,自然会有一批公司死掉。蒋旭宪说,“2018年上半年冒出很多区块链公司,到了下半年就不见了。”
刘刚的易保全还算幸运。虽然公司在PRE-A融资后没有新投资入账,但公司已实现千万规模的盈利,“扛过”了去年的寒冬。但他也坦言“公司目前规模还是不理想”。
规模维持初始状态、营收徘徊在两三千万很难做大,也是目前大部分存活的区块链项目的生存现状。“除非是很厉害的团队,拥有顶级的科学家,能够以非常高的估值去募到很多钱,否则大多数项目都是靠‘接单’,也就是做项目制的开发工作来维持整个团队的运营。”蒋宇捷观察发现。
据悉,目前设计一单区块链产品的成本并不高,一般为几万至几十万元,根据所需时间投入决定。比如帮助企业去做token积分所需的钱包,或者是在已有的APP上面加区块链技术,这项工作相对比较标准化,花不长的时间就能完成,因此收费较低。而如果要基于区块链技术设计游戏,则可能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收费较高。而公司团队往往同时操作多个订单,获取更多收益。
“很多大企业其实也没想好要把区块链技术用来做什么,也不知道跟自身业务结合之后能产生什么价值,所以都是尝试性的投入,不太愿意投过多的钱。”蒋宇捷表示。
在跟上市公司接触的过程中,张明镜也发现了这点。“一些上市公司会利用区块链做一些软件生态系统或者企业服务,但是都是一个很小的部门在做孵化和研发。同时,应用范围很局限。”
蒋宇捷将这种公司状态称之为“冬眠”。在他看来,公司如果没法做大,就没有办法获取外部融资,就很难去扩张业务来增加创新业务的投入,形成一个循环,导致公司规模跟几年前相比原地踏步。
身为创业者的刘刚也感受到融资的艰难。“以前在投资界的一些朋友号称也看区块链项目,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投什么钱在这方面。”
根据零壹财经数据显示,从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信息来看,投资次数最多的30家机构,绝大多数都成立于2015年或以后,专注于区块链的投资。了得资本最为活跃,出手28次;丹华资本出手27次,位列第二。其他活跃的机构包括节点资本、创世资本、JRR Crypto等。
投机乱象
网信办备案,有投机者蹭热点、卖牌照
机遇会吸引革新者,也会引来投机者,这点在区块链行业尤为明显。
在政治局集体学习后,百余区块链概念股开盘涨停,入场资金多达数百亿。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在问答平台提问:“请教各位大神这个公司想往区块链上蹭热点,可以找个什么借口?”不过点击该帖子,详情已被删除。
这类情况已经引起监管层注意,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收到监管机构的问询函。而创投领域“蹭热点”的情况更为普遍。
“一周时间内好些人开始在身上贴标签了,我发现其中很多项目的场景压根就不需要区块链。这不是胡闹吗?”刘刚表示无奈。他拿一个颇为荒唐的案例打比方,做OA系统的公司号称应用了区块链技术来,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目的之一就是解决不信任问题,而OA系统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应用的系统,根本不存在不信任问题,因此根本不需要应用区块链技术。
作为投资人的蒋宇捷也提醒“要擦亮眼睛”,任何一个新技术、新概念,作为投资人要去判断产品应用区块链技术是基于什么样的场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创投市场的火热,此前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区块链牌照”又有活跃的趋势。
记者在淘宝平台发现多个商家提供区块链牌照代办服务,价格从70-9999元不等,除了可以申请美国MSB牌照,还可以申请澳大利亚牌照、开曼牌照、马耳他牌照等。其中价值9999元的一站式服务提供的帮助包括“代币制作-白皮书撰写-主体注册-法律合规-媒体宣发-上币服务”。闲鱼上甚至有卖家转让名为“区块链,电子竞技牌照”的产品,营业执照显示,公司注册资本为一千万元整,转让价格20万。
前几年也曾有“世界区块链组织(WBO)”、全球资产数字加密委员会(WADCC)等非政府组织(NGO)号称将发行区块链牌照。实际上目前并无可以称之为“区块链牌照”的证明发放给企业。
根据国家网信办公告,自2019年2月15日《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依规组织开展备案审核工作。网信办已经发布了两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第一批197个项目备案,第二批有309个区块链信息服务进入备案名单。
网信办在公告中表示,备案仅是对主体区块链信息服务相关情况的登记,不代表对其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落地前景
电子存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有望快速落地
多位从业者表示,目前区块链技术落地场景少,除了央行推进的DC/EP外,目前有哪些新项目已经落地、哪些有望快速落地、哪些短期无法落地呢?
目前多位从业者的共识是,区块链非常适合应用于电子证据司法存证领域,并已初步实现落地。首先电子合同本身信息化程度很高,而合同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可信度,之前线下签署合同时大家对合同的真伪、是否是本人签署可能存疑,合同数据上链后,通过对接公证处等权威机构,建立联盟链,保证存证数据的权威性和不可篡改。
目前除了易保全,上上签等多家公司都将区块链融合到存证领域。电子合同上链,加上互联网法院的判定,就走通了整个完整的线上链条,实际上,广州、北京、上海多地互联网法院已经与电子存证公司对接,并完成了多起案件的审理。
“最难做到的,本质上不是技术,而是司法机构愿意达成共识。公司2013年开始做链上的公证,花了6年,才跟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等建立了十几个节点,国家一旦出手的话,可能很快连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能连起来。那么电子存证的力量就会非常大了。”刘刚表示。
另一个共识是在金融、分布式商业等领域,基于联盟链有望实现快速落地。由于公链需要在世界量级的、分布式的、完全不可信任的环境下大规模协作,往往存在效率瓶颈。而在有限范围内合作的联盟链,是目前重点发展方向。
张明镜认为,在金融领域,区块链能够解决多方信任问题,目前在供应链金融和跨境支付等业务上具备落地条件;在游戏领域,由于游戏互联网化特性非常强,是纯数字信号的,纯比特量级的,因此跟区块链结合会更快。
“分布式商业领域,在共享经济场景下(比如共享按摩椅)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用智能合约进行可信分账;而下一代交易系统主要是跟数字资产结合,由于数字资产交易是7×24小时的,对于交易系统的要求会很高,未来很有可能交易所会应用区块链推出新一代的交易系统”,张明镜表示。
“而基于符合监管要求的联盟链上,还有机会出现很多支撑业务,比如安全保证、用户数据隐私、智能合约审计、运维管理等。”蒋旭宪表示。
蒋旭宪认为,此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品及奢侈品溯源等领域,目前主要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行业本身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薄弱,因此不能一蹴而就。
资本涌入?
大规模落地还要3-5年,投资人称“还需等等”
尽管有业内人士感觉区块链的“春风来了”,但说资本即将涌入尚早,目前投资人普遍处于了解、观望的状态。
“大家虽然对你的项目很好奇,但还是持谨慎的态度,毕竟投资机构对于目前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还是不够信任”,刘刚表示,主要是由于目前区块链领域的落地应用较少。
“同行们还是需要一些能大规模普及的应用落地,同时能看到实实在在跟实体经济结合产生的价值。有了带头效应,更多的投资机构才可能会慢慢加入到投资队伍中。VC追求的是财务回报,关键在于行业未来有多大的市场,所以我个人也不是说特别看好目前的投资机会,毕竟技术还是太早期”,蒋宇捷坦言。
张明镜则强调了区块链技术投资的门槛。他认为区块链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综合的行业,此前没有知识积累的投资人很难理解什么是共识机制算法、分布式数据库,因此,很难短时间内看懂区块链项目,并作出决策,这也是一些主流投资机构迟迟不下手的原因。
蒋旭宪表示,由于此前的区块链寒冬,造成了大量人才流失、项目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有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相信此后政策上会有一些倾斜,比如说一些区块链企业可以作为高新企业享受政策优惠。
张明镜直言一些太前沿的,政策不确定因素比较大的项目,他倾向于不投,“毕竟做投资要顺势而为”。
不过近期一些金融科技行业上市公司对于区块链创业公司的关注,也为财务投资者带来利好,收购、并购或成为未来主流退出方式之一。张明镜关注到近期券商也在积极帮助客户寻找标的,国盛、中金等多家券商先后召开了区块链电话会议。
蒋宇捷还分享了一个近期案例,“比如最近港交所拟购华控清交股份,创始人为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这家公司本质做的就是多方安全计算,港交所之所以投资,也因总裁李小加认为数据能够成为未来可交易的一种资产,有未来的交易价值,多方安全计算就是数据交易最需要的一种底层技术”。
因此,他认为头部金融机构一定需要更创新的公司、更好的技术来完善自有平台,将区块链能力跟自身业务做深度的绑定和结合。
刘刚推测,距离一些区块链项目的大规模落地还需要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