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创新需要借助区块链技术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上次的文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况。但是,传统的供应链也存在纸质仓单造假、应收账款票据造假等诸多问题,因而行业急需“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的破局之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传统供应链的种种风险,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技术——区块链应运而生。它的诞生,可以说是一场产业界的“革命” ——当然也包括对供应链的革命。在这两期文章里,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区块链究竟有着怎样的能量,又是如何“颠覆”供应链行业的。
区块链知识简介
说到区块链,可能现在很多人会将它和“比特币”“数字货币”混为一谈,但事实上,区块链的应用远远不止数字货币这么狭窄,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概念、模式乃至思维方式。而供应链的创新,就是区块链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块链呢?虽然这绝非一篇短文能够说清,但为了逻辑的完整,本文还是力图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回答区块链“是什么”,为下文对供应链的革命影响做简要铺垫。
1. 区块链的简要定义
狭义来说,区块链是一种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叫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分布式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数据由系统的所有节点共同记录,所有节点既不需要属于同一组织,也不需要彼此相互信任;二是数据由所有节点共同存储,每个参与的节点均可复制获得一份完整记录的拷贝。通俗说来,区块链可以视作一个账本,每个区块可以视作一页账,其通过记录时间的先后顺序链接起来,就形成了“账本”。
一般来说,系统会设定每隔一个时间间隔就进行一次交易记录的更新和广播,这段时间内系统全部的数据信息、交易记录被放在一个新产生的区块中。如果所有收到广播的节点都认可了这个区块的合法性,这个区块将以链状的形式被各节点加到自己原先的链中,就像给旧账本里添加新一页。
区块可以大体分为块头(header)和块身(body)两部分。块头一般包括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父哈希)、时间戳以及其他信息。哈希是一类密码算法,任意一段信息都可以通过某种加密算法表现为一串“乱码”,也就是哈希值。父哈希指向上一个区块的地址(头哈希),如此环环相扣,可以一直回溯到区块链的第一个头部区块,也就是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每个特定区块的块头都具有唯一的识别符,即头哈希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区块链博大精深,细节远远不止上面这些,但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将它的原理做了简单的介绍。理解了区块链的基本原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它的两大独有优势: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理解了这两点,也就理解了区块链在供应链创新应用中的理论基础。
2. 区块链的鲜明特点: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
两家公司之间做交易,涉及经济往来,总得需要记账,在传统模式下公司A自己记一套账,公司B也要记一套账,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也要记一套账。在产生纠纷,或者需要对账的时候,就需要三方协同配合。这就产生了信任问题,也带来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何确保各方记载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谁能为此背书?
区块则在更多领域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无须中介、担保或第三方背书,而是采用基于大数据加密算法而设立的“节点普遍通过即为成立”的节点信任机制,以此消除疑虑。
在记账方面,区块链不需要依赖一个中心机构来负责记账,节点之间通过算力或者权益公平地争夺记账权,这种竞争机制实际上是区块链与传统数据库的主要区别之一。通过“全网见证”,所有交易信息会被“如实地记录”,而且这个账本将是唯一的。
这样的唯一性,使得区块链的节点信任机制从原理上说“无懈可击”, 解除了中介、担保或第三方背书所增加的新风险。
区块链的分布式特征,也决定了它另一大重要特征:不可被伪造!
在区块链中伪造、篡改账目基本是不可能的,不可篡改也意味着数据的高度一致性和安全性,这是区块链与传统数据库的另一主要区别。为什么区块链中的交易无法被伪造?首先,合法的交易需要私钥签名,否则无法被其他节点验证;其次,每一笔交易都是可回溯的,也就杜绝了无中生有的可能。
理论研究表明,一个恶意节点想要篡改数据,需要拥有至少全网51%的算力基础,但由于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大部分节点都是相互独立的,产生一个新区块的难度不小,要连续产生多个区块组成新分叉的计算难度更是惊人。因此“51%攻击”在现实中很难发生。
总而言之,分布式与不可篡改,正是区块链被称为“信任机器”的原因所在——不可篡改意味着区块链总是“诚实”的,分布式意味着区块链总是“透明”的。而透明,正是诚实的前提。
为什么供应链创新需要区块链?
正如前文所言,区块链的应用,是对传统供应链的一次全新革命。那么,传统供应链究竟有些什么问题,到了非“革命”不可的程度呢?
1.传统供应链的安全性难以得到100%保证,存在造假风险。
有句话说得好“快速发大财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一些单位和个人铤而走险,采用假仓单、假票据等非法手段获取利益,而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往往已经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并且这样的灾难只要发生一次,对行业的信用都会带来毁灭打击。
2.作为供应链的主要融资工具,现阶段的商业汇票、银行汇票使用场景受限,转让难度较大。
商业汇票的使用受制于企业的信誉,银行汇票贴现的到账时间难以把控。同时,如果要把这些债券进行转让,难度也不小。在实际操作中,银行非常关注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的法律效应,如果核心企业无法签回,银行不会愿意授信。
3.信用难以跨级传递,导致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
由于银行依赖的是核心企业的控货能力和调节销售能力,出于风控的考虑,银行仅愿意对核心企业有直接应付账款义务的上游供应商(限于一级供应商)提供保理业务,或对其下游经销商(一级供应商),提供预付款或者存货融资。
这就导致了有巨大融资需求的二级、三级等供应商/经销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供应链融资的业务量受到限制,而中小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融资易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会伤害整个供应链体系。
根据制造业巨头富士康的测算,其一级供应商的融资成本可能是5%,二级供应商的融资成本为10%,三级供应商成本则达25%甚至更高。而且链条越往两端,融资金额也会越小。如此高的融资成本,严重吞噬了企业的利润。
4.供应链平台/核心企业系统难以自证清白,导致资金端风控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的供应链业务中,银行或其他资金端除了担心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以外,也很关心交易信息本身的真实性,而交易信息是由核心企业的ERP系统所记录的。虽然ERP篡改难度大,但也非绝对可信,银行依然担心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经销商勾结修改信息,因而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验证交易的真伪,这就增加了额外的风控成本。此外,一旦企业出现恶意违约的情况,银行要求履约,挽回损失的成本也非常高。
针对传统供应链面临的诸多问题,相比其他技术,区块链+供应链,可实现最大化的降本、增效及市场规模新增,拥有极大优势。究其原因,是区块链作为“信任的机器”,具有可溯源、共识和去中心化的特性,且区块链上的数据都带有时间戳,即使某个节点的数据被修改,也无法只手遮天,因而区块链能够提供绝对可信的环境,减少资金端的风控成本,解决银行对于信息被篡改的疑虑。
区块链在供应链中的“神奇”之处还不止于此:它还能像变魔术一样,构建企业间贸易系统,实现贸易的发票流、资金流、合同流、物资流四流合一;在此基础上,通过可拆转融的应收账款凭证,让核心企业信用传递至多级供应商。
撇开这些专业术语,区块链给人的一个印象就是:无所不能!仿佛有了区块链,就如同得到了百宝箱一般能解决传统供应链的所有问题。
事实上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区块链并不是神仙下凡,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近年来的新技术,不少企业已经在拥抱之,应用之。那么,它究竟能够实现哪些神奇功能,又有哪些局限性需要克服呢?供应链企业又是怎样“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呢?请看本系列的下一集——谁在拥抱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