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强于欧美:创业者不要纸上谈兵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5月15日,在首届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唐文斌表示,北京有孕育创业企业最好的土壤。
从创业大赛的参赛者到开幕式嘉宾,从清华“姚班”学子到旷视科技CTO,今年刚刚33岁的唐文斌对于创业的艰辛和起伏有着自己的体会。启动仪式期间,唐文斌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在专访中,他表示,疫情之后,人们会更加倾向于无接触的体验,要打消用户在隐私方面的顾虑,除了保护好数据,还要把选择权交给用户。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表现要优于欧美公司,北京在人才集聚和创业环境上都具备很大的优势。对于创业者来说,要“以终为始”“小步快跑”,少纸上谈兵,多付诸行动。
疫情推动无接触体验,新基建将带来巨大机会
新京报:新冠肺炎疫情给许多行业都带来了冲击,人工智能行业要如何适应这个变化?
唐文斌:看现在世界各地的情况,疫情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它其实会变成一个新常态。在这样一个常态下,我觉得我们应该围绕着防疫的体系,去研究如何应对疫情,开发防疫的设备。我们自己也做了AI测温的产品,帮助阻断病毒的传播链。此外,疫情也会导致我们整个的生活模式有所变化,很多事情从线下挪到了线上,很多行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经历了疫情之后,大家会更倾向于无接触的体验,比如在办公室门禁这类场景中,人脸识别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确实会带来更好的体验。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新基建”?新基建能够给创业者们,尤其是人工智能行业的创业者们带来怎么样的机会?
唐文斌:新基建对人工智能行业和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智能基础设施会用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很多技术和产品。什么是“基建”?就是今天你建了以后,它会给明天使用的人们提供价值,产生经济效益。以前的基建是公路,是机场,新基建也是同样的逻辑,就是我们今天投入建设,明天一定会产生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是非常清晰的,这个就像我们内部一直在喊的一个口号,叫做“技术信仰”。第二就是要“价值务实”,就是新基建一定要为明天的价值服务。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要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新京报:人脸识别工具被破解、被欺骗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怎样才能保证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唐文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安全性也非常好,我们有很多技术手段来判断你是不是通过照片或者视频在伪装其他人。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在安全方面其实有非常多深入的思考,因为我们每做一个产品,我们自己必须得是用户,要做一个“吃自己生产的狗食的人”。必须要解决安全上的问题之后,一个产品才能够变成成熟的产品,我们才能把这个产品推向市场。我们也在探索更加前沿的技术,让摄像头变得更加聪明。以前的摄像头就是一颗单纯的摄像头,我们在研究如何给它安上一个“大脑”,能够像人的眼睛一样去根据环境来自发反馈,变成真正智能的“眼睛”。
新京报:人脸识别的隐私问题也是社会上关注很高的问题,你认为人工智能企业应该如何打消用户的隐私顾虑?
唐文斌:我觉得第一还是要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要让用户去选择他到底要不要用这个东西。一旦大家可以选择是否使用人脸识别,这个技术又确实会给用户带来价值,我相信大家的接受程度就会慢慢提高。当然,我们首先在技术上对数据做了非常多的保护,保证数据不会泄露,对人脸图像也不会进行存储。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层面强于欧美,旷视要融合技术与场景
新京报:人工智能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与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水平相比各有哪些长短?
唐文斌:我认为要分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来看。在理论层面上,坦白讲我觉得欧美有很多学者其实做得还是会更领先一些,他们现在有很多新的东西,当然我们也在做一些很创新的东西。但是在应用层面来讲的话,我认为中国的创业公司,特别是很多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其实都比欧美的公司做得好很多。因为这个活不是一个特别“阳春白雪”的活,其实是一个非常苦的活,你要把技术跟行业去做结合,跟场景去做结合,不仅把技术变成产品,还要变成解决方案,要考虑怎么去交付实施落地安装,还有许多售后维护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公司在做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更有韧性,而且能够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
新京报:旷视科技在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分别有什么样的目标和野心?
唐文斌:在理论创新层面,我觉得我们算是最强的那一批企业,但是其实在学术界有非常多的新研究,所以我们跟学术界也有非常多的合作。在基础研究上,我们不管是在系统层面,还是在核心算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东半球最强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当然这是一件还在路上的事情。在落地应用的层面上,一个技术要被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不仅需要对技术的了解,还需要对场景有深度的挖掘和深刻的认识,需要从技术的角度看行业,从行业的角度看技术,通过有机的结合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我们在应用上也有许多投入。
北京最大优势是人才聚集,政策资本营造优良创业环境
新京报:在你看来,北京能够成为中国科创的高地,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唐文斌:我觉得首先还是人才,人在哪里,这个事就会发生在哪里。北京集聚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我认为中国的许多创新一定会发生在北京,而且一定会发生在五道口、学院路附近,这是一个必然的事情。在这样一个人才聚集的基础上,北京市也给予了非常多的政策来支持创业创新,给大家有一个好的创业环境,还有很多的投资人和资本也在北京,为北京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支持。
作为技术公司,必须要有最好的人才,需要有资金,有应用的场景,这些都是北京最能够提供的。
唐文斌:我们对各个行业的各种公司都保持着关注,我们一方面会对外做一些投资,另一方面,更多的其实还是做一些合作,因为我们面对的很多场景其实都很复杂,都不是一家公司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做了的,技术上也很多样化。我们对于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以及场景落地型的公司都非常感兴趣,也希望跟这些公司不管是在产品上、业务上还是在资本上,都能够产生更多的这样的一些合作和联动。
新京报:你从2011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已经9年了,对于同龄和更年轻的创业者,你有什么建议想给他们的吗?
唐文斌:我们自己还在发展的路上,谈不上什么建议。最核心的一点,我觉得就是要去干,不要太多纸上谈兵,要动起手来,要往前头走出那一步,要有信心要有韧性。从创业的过程来讲,我觉得有两个词很重要,一个是“以终为始”,一个是“小步快跑”,就是要在有一个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小步快跑这种快速迭代的方式,来达到目标。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行动起来。
新京报:你们也参加过很多创业大赛,今天启动的这个HICOOL大赛有哪些让你觉得兴奋的地方?
唐文斌:刚才在会上听了大会主办方的介绍,我觉得HICOOL大赛的力度确实是非常大,包括对参赛选手的支持,对获奖团队的人才支持政策,资金扶持和产品曝光等各个方面的力度都非常大,能看到北京在举办这次HICOOL大赛上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最看好两类创业公司,创业者不要太多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