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打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在移动互联网论坛上秀了一把黑科技——在演讲中,通过机器语音识别同步中英文翻译,他身后的大屏幕一直滚动出现中英双语的字幕。在此之后,人工智能的机器能否取代同声传译等工作的讨论不绝于耳。
同声传译员王雪已经被好几个人问了这个问题。这一次,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职业受到了威胁:“嗯,我就要失业了。”
“以前我不相信大数据,现在越来越相信了。”她认为,除了文学类的创造性翻译以外,其他大多数翻译工作,只要基于足够量级的数据库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取而代之。“例如谷歌的机器翻译在某些领域已经基本可以取代人类了。”
从刚刚工作两年的同声传译员,到科技大佬李彦宏、杨元庆、马化腾,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会不会取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从乌镇白墙黑瓦下的笑谈,成为二进制代码背后真实发生的变化。
“下一幕是人工智能”
今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外界对于人工智能话题的关注,是由百度CEO李彦宏引发的。他认为,过去靠互联网用户增长获得发展路径“靠不住”了,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现独角兽级别的创业企业了,而物联网真正崛起为时不远,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李彦宏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之一是,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1.3个百分点。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基本结束,下一幕是人工智能。”这不是李彦宏第一次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表达乐观和期望。在今年8月召开的2016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9月召开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都明确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重视。
李彦宏的预测甚至有些大胆:“将来所有的制造业都属于人工智能产业,或者说物联网产业。所有的商品都要能够联网,都要能够把数据回传到云端,都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让它能够给我们的消费者、给我们的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和李彦宏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题为“拥抱智能互联新时代”的演讲中,杨元庆指出,互联网正由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智能互联网的时代。
杨元庆的想法更加具体:“智能设备从电脑、手机等有限的种类变得无处不在,源源不断的数据从终端汇聚到云端,而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通过不断读取、分析这些数据变得越来越聪明。”
基于这些判断,杨元庆也描述了未来更为智能的生活:家里的电器、办公室设备、出行的汽车,都不再是被动听从指令进行运算的机器,而是会贴心地为你着想、主动为你服务。甚至人们居住的房屋和生活的城市也会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主动。比如窗子会根据室外的气候、市内的温度、采光等进行自我调节,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可能会连接汽车的导航驾驶系统,从而大大减少拥堵。
大佬们在口头上肯定了人工智能,他们背后的互联网巨头则忙着尝试更加智能化的新科技。
联想推出MotoZ,把手机变成硬件的开放平台,通过统一的标准,让手机能够连接更多的硬件设备,进而连接到更多的云服务。如今已经可以和JBL音箱、哈苏模块连接;就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百度无人车首次在桐乡市子夜路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示范区内进行了开放城市道路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