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数字货币时代还有多远的距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1日讯(记者陈果静)中国或率先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在近期,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共识。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商业银行应该更多地使用区块链技术,这种技术是数字货币的基础。
8月10日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已经研究了5年,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同样在近期备受关注的是脸书发起的天秤币(Libra)。Libra计划成为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样看起来,Libra似乎想要成为“超主权货币”——挂钩一篮子货币,没有货币创造功能,不会产生铸币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
但Libra同样有着“致命”缺陷。在信用货币时代,Libra如何让人信任是一大问题。发起方是多个公司,没有取得国家信用背书,更别提如何保持币值的稳定了。Libra脱离监管之外,更容易成为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温床。在遭遇信任危机后,很快,有多家公司表示退出Libra。
Libra的出现也使得全球对法定数字货币讨论和研究更为热烈。就连此前似乎并不感兴趣的欧洲央行近期也开始讨论开发统一的数字货币的必要性。因此,有观点指出,Libra的出现引发了鲶鱼效应,使得各国未雨绸缪,加快了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工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 7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近七成央行都在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目前,还有委内瑞拉、塞内加尔等国发行了法定数字货币,其他更多的国家,包括加拿大、瑞典、新加坡等在内,均在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这被认为是各国的“防御”措施。不少人担心,Libra一旦流通,或有成为强势货币的可能,与各国货币产生兑换关系,并侵蚀法定货币。而弱势国一旦调控失误,容易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甚至“去本币化”。过去,津巴布韦废除本币,被迫采用美元和其他货币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样看,法定数字货币似乎越来越近。
穆长春此前介绍,我国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方案,或是从用数字化的货币替代流通中的纸钞和硬币入手。发行主体仍然是央行,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而普通人在使用时也能实现不联网支付。
但也有人认为,从研究到推出,法定数字货币落地还需要更多准备。
尤其是在部分国家的尝试宣告失败的背景下。2015 年 2 月,厄瓜多尔推出了央行直接监管的数字货币。一年后,这一数字货币流通量不足万分之0.3,最终于2018 年 4 月份停止运行。乌拉圭电子比索的命运也与之相似。
因此,无论是法定数字货币,还是商业数字货币,其积极意义在当前值得肯定。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货币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无论是各项基础准备方面、技术层面还是国际监管协调方面,仍然需要时间。发行后公众接受的程度如何,更是数字货币能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