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还分强和弱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数学、逻辑、数字电路、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这里每一样科学技术都凝结着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人类开始尝试用计算的方式来诠释智慧。虽然今天这个概念频繁地在我们的视野里闪现,但它仍然是高科技的代名词。那么,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究竟是谁提出的呢?最初的人工智能与今天的人工智能又有哪些区别呢?
人工智能的萌芽
20世纪50年代,那时二战结束后不久,战争中发展起来的许多军用技术转向民用。在战后的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不断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也萌生了新的理论。比如维纳(Norbert Wiener)的控制论和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的信息论。
在信息技术萌芽、发展的形势下,很多科学家开始考虑如何用自动决策系统或机械的方法来诠释人的决策智慧。1965年,达特茅斯学院的年轻科学家约翰·麦肯锡(John McCarthy)邀请了包括香农在内的一些对“会思考的机器”有兴趣的科学家,包括MIT的明斯基(Marvin Minsky),卡内基工学院(今天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前身)的司马贺(Herbert Simon)等。在这个会议上,数学、逻辑学和信息学领域的专家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最终被确立为一门新的学科。
达特茅斯学院的会议之后,这些第一代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个个雄心勃勃。司马贺(Herbert A. Simon)公开宣称:“在1968年之前,计算机就能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大师。”“在1985年之前,计算机就能胜任人类的一切工作。”明斯基也认为,“在1973-1978年,就能制造出具有人类平均智力水平的计算机。”这些专家信誓旦旦的言论引起了当时的政府和军方十足的兴趣,纷纷向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支持资金。
然而,这一批人工智能专家似乎低估了教机器学会人类智慧的难度,他们那时的预言至今为止都未能完全兑现,人工智能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完成所有工作。
使计算机胜任人类所有的工作非常困难,但凭借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计算能力、持续工作能力,让计算机在个别领域超过普通人的水平并不是难事。因此,计算机专家系统应运而生。1997年,IBM的计算机“深蓝”第一次战胜了人类国际象棋大师。2016年,人工智能“AlphaGo”第一次战胜人类围棋大师。计算机专家系统完全有能力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根据人类设定的程序,代替人类从事计算、分析、预测等工作。
“弱人工智能”何时过渡到“强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是指,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智能,但是不具有与人类相当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模式。例如,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但是只能程式化地部分替代人类对图像或声音的辨别和处理能力。虽然机器们逐渐具备了所谓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它们只会在各自的领域内学习,而不会像人类一样具有好奇心,也不会自主地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弱人工智能”现在代表了人工智能的主流。尽管弱人工智能的名称中带有一个“弱”字,但它的实力不容小觑,更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Alpha Go围棋机器人在围棋领域一点也不弱;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密集的人群中一眼就发现目标人物;扫地机器人可以自动打扫房间的每个角落,并且在电量不足时自行找到充电桩充电;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处理路况,并且自行到达目的地。
与“弱人工智能”相对的是“强人工智能”。这就是最早的一批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的科学家们所希望的那种,和人类一样能够独立思考。这种强人工智能还没有科学技术上的突破,仅仅存在于科幻作品中。
结语
如果有一天,计算机真的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否还会按照人类的意志行事呢?没有人知道。
如果把“强人工智能”比作潘多拉的魔盒,总有人会禁不住去打开,所以,“强人工智能”或许有一天真的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