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化将是未来电信运营商IT支撑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云服务市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带来了信息行业的巨大变革。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预测了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第三次浪潮。这一变化对产业强调的是分布式、多样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更高级的组织结构。托夫勒还指出“经济上的成功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及其瞬息即可获得的能力”。这一点已经为大量信息企业的实践所印证。
云服务市场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厘清——IT服务能力是关键云服务市场的发展使得信息行业外部性体现得更加充分,也就是说许多传统行业通过云化改造形成了新的行业竞争优势,信息服务提供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垂直行业市场中,并通过在生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获取新的价值。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曾经指出:解决目前能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在于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利用上,从石油世纪的集中式变为智能化分散式,将全球的电网变成能源共享网络。他所定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能源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促成的最后一次工业革命,将会让世界的商业模式和社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洞见在云服务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逐渐形成新的IT架构范式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然而,对云服务不同的理解和定位会导致资源的投入和市场拓展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差别。对于传统的通信运营商而言,云或许只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资源平台。这样指导思想之下的云业务拓展就会停留在简单的资源建设、资源售卖、形成规模而降低建设边际成本形成获利这样的模式。
这种思路也会导致运营商可能投入大量成本建设数据中心、机房等,但在云服务提供这样的高价值环节缺少积累和知识的沉淀,这对云服务生意的理解模式是片面的。如果仔细观察那些IT基因比较丰富的运营商(例如德国电信、AT&T、Verizon等)就能够看到,它们其实对云服务提供的理解更加偏向IT架构配合业务模式的构建,而并不停留在简单的资源售卖。因此,在云服务日益成为主流的当下,通过这些运营商的举措来厘清云服务的概念,非常重要。
云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新的IT架构模型,它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便捷、随需地从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中获取所需的资源(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及服务),资源能够快速供应并释放,使管理资源的工作量和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减小到最低限度。
云服务的本质是对IaaS、PaaS、SaaS、软件开发商和企业客户进行社会分工,让每个企业都能够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发挥所长。例如,很多对云服务没有经验的玩家,会给客户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让客户误认为“上云”之后无论是资源的投入、各个层次的高可用、业务的快速开发上线、资源的弹性管控、IT平台的统一管理等困扰着CIO的问题,以及约束业务发展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非常危险的。
正如ISO网络七层模型一样,模型的分层并不意味着问题的消失和总体复杂度的降低,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将不同层次的复杂度实现了屏蔽,各个层次于是能够集中力量实现更大的价值。
运营商的服务从通信服务逐渐转向IT服务运营商提供云服务是从“纯管道”的方式开始的。也就是说,运营商和具备云服务基础架构服务的提供者(包括Amazon、Google、微软等企业)、云服务软件产品提供商等进行合作,运营商提供管道,合作伙伴提供云平台及平台之上的各种服务。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运营商基本不需要做特别大的业务调整,采用传统的业务产品和流程即可快速切入市场。缺点在于因为运营商对云平台完全没有参与度和控制能力,会随着云架构的部署丧失传统层次结构中的战略主导地位,长远看来将会在信息服务中逐渐被边缘化。
近年来,这种简单建设——售卖资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可以从Verizon的例子看到,部分运营商在云服务市场领域上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Verizon从2017年初开始向Equinix公司出售29个数据中心,即将出售的数据中心位于美国和拉丁美洲的15个城市,包括纽约、亚特兰大、芝加哥、波哥大和圣保罗等。今年5月,Verizon宣布和IBM达成协议,将把自己的云和管理托管业务出售给IBM,同时和IBM在网络和云业务方面展开多项合作。
由此可见,运营商的云服务提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跳出了“纯管道”和IaaS服务提供商的能力。
在传统的IT系统架构中,应用和网络是相对分离的。即使是一个包含广域网络连接的企业级应用,网络的规划也可以相对独立。然而随着云架构的成熟及应用推广,网络作为应用重要的服务体验保障,整个架构的设计部署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大量应用在云端的部署对网络的带宽设计、灵活调整、与业务的紧密结合、支持丰富的网络接入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云架构的变化使得原先内部流量变成了应用云中心和各个业务节点,甚至是处于移动环境的终端之间的流量。因此要想整个云架构运转得好,云上应用需要紧密集成,并与云服务及相关的网络服务配套。于是云、网、应用之间的相互驱动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运营商也在这样的结合中觅得了更为宽广的商业机会。
在这一方面,可以观察一下德国电信解决方案单元T-Systems在云服务领域的积累和实践。2016年,德国电信在CeBIT 2016上宣布正式发布开放电信云(Open Telekom Cloud),提供全套云服务,包括私有云、公有云以及软件解决方案(可同企业现有IT基础设施无缝集成),为欧洲企业提供各种基于客户需求规模、按需付费、安全的云服务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T-Systems推出的私有云产品“Dynamic Service”,通过IT资源的虚拟化实现给客户提供动态服务。T-Systems提供资源池,独立、自动地为众多客户的标准请求或文件需求提供服务。客户则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享用这些IT资源服务。这样的创新都是基于网络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数据中心,使得终端提供的应用逻辑和数据存取都在Web平台上实现,从而极大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计算能力要求。
服务提供过程中,T-Systems通过为不同规模的公司提供安全、端到端的云解决方案,从咨询、实施、计费到客户服务及维护积累了大量经验。与此同时,T-Systems的合作伙伴生态圈也在不断扩大,微软、SAP、思科、Salesforce、VMWare、华为、Oracle、SugarCRM和Informatica等多家公司逐渐丰富和深化T-Systems的IT能力。
“物联云”将成为运营商新的尝试为了进一步探索行业应用,形成更为专业的解决方案,T-Systems与SAP在云计算领域加深合作,并成为SAP认证的SAP HANA企业云运维服务供应商。T-Systems根据特定的SAP HANA平台进行设施建设,为客户提供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性能商业应用程序,满足云计算端到端的大数据服务需求。通过使用SAP HANA企业云,客户无需购买T-Systems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设施,只需使用建立在多样化云平台上的应用程序便可以轻松享受大数据服务。
基于长期在物联网领域和行业应用领域的耕耘,德国电信吸引了大量硬件提供商、软件开发商和IT服务商,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具备较强的影响力。结合自身在云服务提供方面的经验,德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内给自己定位为平台的提供者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在平台提供者这一角色方面,德国电信通过能力开放的方式,为应用开发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合作伙伴提供良好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在解决方案提供者方面,德国电信向用户提供从硬件设备到系统解决方案、大数据处理分析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必要的话甚至可以提供相关联的咨询服务。鉴于德国电信具备强大的网络能力、丰富的信息化产品设计实施能力,还具备垂直市场丰富的行业理解,在这一领域进行业务拓展也显得非常得心应手。
2015年德国电信在CeBIT 2015上推出了物联云平台(cloud of things),希望为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战略提供较低成本的云服务支撑。目标客户可以使用新的“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设备、SIM卡和数据流量套餐,通过德国电信的云服务接入这一平台。
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出这样的布局思路:通过“云化”构建开放平台,引入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提供快速服务的能力。通过项目和数据的积累逐步提升行业影响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生态圈,成为具备丰富运营数据的云服务提供商。在此基础上,形成与普通物联网企业的竞争,欧洲物联网产业雷达如图所示。
打造云网融合中的“智能管道”业务在数据日趋丰富积累和云服务逐渐成熟后,物联网战略的落地显得更加现实。“物联云”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所提出的重要概念。也就是说,也许在其他运营商还在考虑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互联”时,德国电信已经通过运营数据的积累、数据模型的磨合以及云化架构的数据相关性分析,将生意的重心转移向了具有大量数据的云端。
这样的结构调整,能够让德国电信引导客户将关注点集中到数据资源的整合、数据价值的挖掘、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企业战略达成等“非IT”话题上,客户侧的非IT人士——包括战略制定和实施者、业务部门等更多介入到云服务的设计策划和落地上。
图 2018年欧洲物联网产业雷达图
在CXP2018年所做的欧洲物联网产业评估报告中,德国电信DTAG T-Systems从能力、市场势力的角度都接近于IBM、Accenture这些传统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含咨询和实施)。因此德国电信数年来打造的“物联云”还是让其具备了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地位、拓展市场所应具备的能力——这给致力于投身云服务市场的运营商提供了信心,更提供了发展的参考方向。
AT&T在云服务领域内的实践也同样体现了对这一市场发展的理解。德国电信在IT侧的合作伙伴是SAP,相对应的,AT&T的合作伙伴是Oracle。2017年5月,Oracle宣布与AT&T达成云计算协议,并与Equinix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合作使得AT&T可以获取Oracle云计算组合产品,数千台AT&T服务器的内部数据迁移到Oracle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和平台即服务(PaaS)。该举措旨在通过Oracle公有云平台和AT&T AIC提供对这些数据的访问,并为AT&T的企业用户提供更多的云服务选择。
与此同时,Oracle与Equinix之间的协议会大大促进大型企业使用Oracle的云平台。使用Equinix数据中心的公司现在可以直接购买到连接Oracle云端的专用网络,这些服务更快、更稳定、更安全——这正是典型的云网融合中的“智能管道”业务。
AT&T和Oracle的合作还不仅限于此,通过将Oracle网络云服务FastConnect纳入NetBond for Cloud生态系统,AT&T为企业用户提供另一种云服务迁移的选择。企业客户将能够使用NetBond for Cloud的安全和专用连接来管理和访问其Oracle云服务。其访问组件包括AT&T的MPLS虚拟专用网络(VPN),其流量与其他NetBond客户使用虚拟链路隔离。这样的隔离期望能够实现企业级的安全水平。
微服务和开源——新的IT趋势给云服务带来新内涵既然我们将云服务理解成为一种新的IT架构服务,运营商持续跟进IT架构业务领域的发展,并尝试从中觅得新的发展机会,就是合乎逻辑的一种选择。AT&T在微服务、敏捷开发、开源等领域的一些尝试,正体现了运营商期望能够借助IT新趋势给云服务赋予新的内涵。
在软件化领域,AT&T的主要几个布局包括:针对网络云服务的ONAP操作系统项目(全球超过50个网络和云运营商参与项目);针对虚拟网络环境的白盒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项目DANOS;针对边缘计算的Akraino Edge Stack全软件平台以及和Tech Mahindra给Linux基金会托管的AI和机器学习平台Acumos(在此平台上可以实现微服务的拖拽组合)。
在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AT&T在微服务方面的举措。AT&T和Accenture(埃森哲)签署了在微服务领域的合作协议,期望能够通过合作给传统的商业应用注入更多的灵活性。在合作的愿景中,客户能够利用基于软件的应用订购AT&T从光纤、安全、网络到其他的各类商用产品。通过合作,AT&T和Accenture进一步落实敏捷开发和DevOps的思路,加速服务推出速度,节省支撑成本的同时改善客户体验。
2017年10月,AT&T借用IT架构中“微服务”的概念,推出相关针对商业客户的以软件为中心的服务平台。微服务是一种架构概念,通过将功能分解到各个离散的服务中以实现对解决方案的解耦。采用一系列自治的服务实现组件来支撑系统运作,各组件有主控的数据和自治的逻辑。
在这种架构中,小的服务被开发成单一应用的形式,每个应用运行在单一的进程中。这些服务满足某些需求,并使用自动化部署工具进行独立发布。这些服务可以保持最低限制的集中式管理。通过该服务平台,商业客户可以利用事先抽象好支持某一功能的独立服务(例如移动支付等)组合成为相应的应用。
也是为了能够更快地响应目前大数据应用发展和业务快速部署迭代开发的必然方式。作为AT&T下一代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服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AT&T已经部署了超过300项微服务。
在软件开源方面,一些运营商很早就开始模仿互联网企业应用商店的方式,探讨通过开放网络能力拓展自身应用的可行性。例如BT的Ribbit支持可通过Flex/Flash、REST和PHP编程环境、可访问的语音Mashup平台,用于为PSTN/VoIP/Web实现呼叫控制、消息传递、鉴权、路由和联系人列表等功能的API;又例如Verizon通过联合创新实验室(JIL)提供开发商支持、SDK和测试计划,以及Web 2.0 Widget的应用商店等。
在云架构逐步成为主流以后,运营商通过提供PaaS的方式实现能力平台开放。这又包含了一些不同的模式:例如为开发者提供开发环境,开发者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开发、部署、调试;或是为开发人员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能力,由开发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户化或是二次开发形成应用等。
在微服务化、开源领域有了这样的尝试,相对缺乏IT基因和知识积累的运营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需要对传统开发流程和标准、研发测试环境、项目管理机制等做出改变和适应,与之相对应的相关团队人员能力、考核机制、管理流程也有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需要运营商跳出“舒适区”,打破“路径依赖”,甚至通过多种手段来获取新的能来,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