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块链怎样开局和监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笔者近距离跟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脉络,眼见行业蛰伏一年多,又面对这个行业的强势回归,冷眼旁观之余,对当下和未来的行业发展做一些梳理,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区块链何以上升为国家战略?
10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行业内外普遍将这次讲话作为“区块链”新浪潮的开端。一时间,腾讯、京东、蚂蚁金服、华为、中国平安(88.120, 0.17, 0.19%)等平台的区块链战略受到瞩目,中国电网、人民党建云等国有单位的响应也引起关注。
虽然对区块链技术的重视这两年时时提及,但也因ICO的负面效应有所克制。为何在这个时间点宣布为国家战略呢?
如今的世界金融和经贸体系,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构建的,过去的中国努力站上了谈判桌,不断提高话语权,但我们尚未获得制定新规则的资格。
倘若一种新技术有望让中国获得重新制定世界级核心游戏规则的机会,那么它就是适逢其时的。恰好“区块链”正是此时我们需要的一面旗帜。
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尚待时日,它的应用领域也有待挖掘,而“发币”和“挖矿”仍然是国家并不鼓励的领域。
区块链行业如何重新开局?
这一轮区块链风潮如此强劲,势必要发生一些事情,催化出一些“区块链+”的产业和企业,那么不妨预测一下区块链的哪些分支将有望率先产业化落地呢?
区块链的应用性可归结为五大技术特征:分布式、加密性、可追溯、价值传递和机器信任,就这五大特征分别展开来说,可能与实体产业发生的各种应用包括以下方面。
分布式:用分布式(选举节点或权威节点)代替过去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会有两个好处——避免数据霸权和避免数据丢失,也就是防止掌握数据的强势一方说了算,或者集中存储数据的单个点出问题;但是也有缺点,比如效率低、成本高。这里有个衍生问题,就是数据的调取权限如何管理,以及成本算在谁头上。
加密性:通常而言分布式会面临更多的数据泄露风险,但是由于区块链的数据和安全算法有紧密的结合,对冲了这个风险,并且有望防止数据被商业贩卖。
可追溯:区块链构造了一个有顺序的存储关系和时间戳,仿佛每个数据段都过“海关”盖了“戳”,可以有“时间证人”,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这个特征可以应用在诸多“登记性业务”上,比如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拍卖交易、合同签订,甚至婚姻关系等。
价值传递:传统互联网实现了数据共享,区块链号称将实现价值共享。但是这套价值系统的实现是伴随在通证经济系统中的,把投资人、消费者、治理者三种角色三位一体。而未来监管的细化将给通证经济模型多少空间,仍有待探讨。
机器信任:区块链中有一个构件叫“智能合约”,把网络关系中的规则程序化,用代码写进机器交给机器去执行。但是主要矛盾会从条款的措辞、律师的能力、财务的功底转移到代码的严谨性、算力的较量和黑客的攻防战。
那么,从产业角度如何结合区块链呢?
1. 人工智能(AI)行业。
这个行业目前有几个方向的实践:硬件、软件、数据处理。具体技术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人脸、步态、无人驾驶等),自然语言(语音、文本、翻译等),数据挖掘(电商、广告、社交、气候、金融、安防等),机器学习和机器人(14.110, 0.18, 1.29%)等。
2. 物联网行业。
万物互联和价值上链也是绝配。
如果说区块链是铁路,上面需要大量像石油一样的战略物资,或者多种核心物资。哪些物资可以数字化联结?哪些物资适合区块链的分布式登记交易和结算?哪些物资的价值可以耐得住区块链的成本消耗?这些是产业内需要研讨的问题。
3. 艺术品行业。
艺术品的收藏、拍卖、复刻、衍生品等环节的核心问题在于鉴别、追溯、定价和流转。通过区块链可以把买家、卖家、生产商、仓库等环节的信息同步和价值流转网络化实现,结合匿名处理、跨境结算、生物信息采集实现安全可信的产业网络,降低流转环节的风险。
让我们初步展望一下近期可落地的区块链场景:
首先是流传已久的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的数字货币DCEP。从历史形势来看,我们不太可能允许民间自行发行代币。但是数字货币领域与世界接轨如何实现呢?央行先行发行一种有官方信用背书的,以人民币(或人民币为主的一篮子货币)对标的数字货币不失为一种良策。通过和现有金融系统的对接,实现无限法偿性、匿名性和数字化交换。
除了在中国本土的落地,DCEP有望进入跨国结算系统,以加密货币形态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新型互联网支付系统。
其次是国内大型企业的产业链构建。区块链的重要应用领域在于,通过联盟链重构产业链内部的协作和结算系统。例如,腾讯生态内部的决策机制可以联盟化,让生态伙伴参与记账,让生态通证跨业务流转,可以提高生态内上下游的合作紧密度。
再者政府信息平台的局部优化。考虑到政务信息的敏感度和壁垒性,区块链并非适用所有场景,部分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区块链提升自主和自助效率。其中,或许不乏有“伪区块链”嫌疑的“互联网+加密”“互联网+分布式存储式”的项目工程。
区块链监管一二三四
对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监管,已经经过了两三年的探索,相信相关监管部门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和思考。
其一,对ICO的严令管制是有意义的。机会主义者永远是对机会最敏感的,动作之快甚至可能超过在行业蛰伏多年的从业者。区块链过往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监管的必要性。
其二,通证是有必要的。理解区块链发展历程的人都知道通证是和区块链紧密结合的一个要素,无法“阉割”。
其三,监管的关键在于通证的货币化和证券化。从美日韩等国的监管经验来看,区块链通证大规模货币化和证券化的乱象是可预见的。目前世界范围的有效经验基本集中在几个切入点:
KYC和反洗钱。民众需要隐私,国家需要防范风险,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系统I/O和记账节点的信息处理。如果涉及交易场景的话,交易平台的实名制也会是一个争议点。
交易平台的牌照发放。是否允许交易场所的出现,是区块链行业的里程碑。如果短期内不允许,有可能出现类似过去企业上市采用的VIE架构方案,在境外实现“资本化”和通证流转。直到交易规则成熟,国内再有序开放,并以国有平台或发放牌照的方式介入监管。
企业主体(或称项目方)的资产、资质和治理机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经提出STO的模型——Security Token作为通证和证券的融合产物,要求通证有实际资产对应。目前的消息来看,DCEP尚且要求银行准备金,我国的通证监管有可能要求一定的资产保证。目前国家信息中心已经介入了区块链企业的备案,如果未来涉及通证交易,证监会还是央行来监管值得关注。
征税。如果未来区块链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标准形态,那么纳入税收体系是难免的。
第四,构建产业链中的专业服务机构。如果通证经济形态继续发展,市场上必须有在监管下专业机构作为辅导方和服务方,类似媒体、券商、承销、做市、律师、会计师等分工协作,互相制约。
新兴事物总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人们争先恐后,不见得看清了前方的路,只是唯恐一个不留神被甩出了时代的大潮。区块链就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相信在国家战略的号召下,大家早晚要“上链”,区别只是价值链上的角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