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5G预约数突破千万却依然演绎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虽然目前国内的5G业务还只是在有限领域内体验,但5G的宣传绝对是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在三大运营商不甘人后的广告轰炸和各路媒体有意无意的反复烘托下,截至10月上旬,统计得出国内5G预约用户数已经突破千万大关。但在这个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5G前夜,从末端市场客户和运营商的实情来看,却依然演绎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冰与火之歌”。
随着个人市场的饱和,4G用户平均价值非但无法突破瓶颈反而呈现明显的下行压力,运营商能够通过各种营销政策和优惠补贴组合得以维持ARPU水平已实属不易。因此,运营商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大5G需求预热力度,也是面对当前困局的唯一策略。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4G网络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各类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有了进一步跃升的空间(例如抖音的乘“风”起飞);以流量的消耗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加深用户渗透、进一步紧密与用户场景的契合,让移动互联网迎来了3G之后的新一轮“狂欢”。因此,消费者对5G自然是充满了期待。
然而,用户的“热”却依然集中在对无线数据传输能力上。从末端客户随机访问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消费者对于5G的理解和期待依然停留在“超高速、低时延”的“快”字上。对于5G的新场景、新应用乃至新价值的理解却显得异常“冷门”,非但用户知之甚少,运营商的基层员工也是一知半解。这种“热”与“冷”的错位,表面上看并不影响消费者对5G的热情,也不影响运营商的5G业务开局,但对于运营商今后的5G定位和价值提升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如果5G仅是速度和流量上“量”的提升,而没有价值模式、应用场景、客户影响上“质”的飞跃,那么运营商依然是无法打破增量不增收、量收剪刀差的困境。
客户对于5G的第一体验,更多的是来自各运营商的展示体验,而这种专为展示体验搭建的环境,并不能代表今后的实际效果。目前客户的期望值高,对5G的有效覆盖和全时段的网络响应能力热追、热捧。然而,5G的实际使用效果能否真正达到目前试验阶段的水平,客户的实际应用体验能否和5G的标准技术指标真的相适应,运营商却必须立足实际冷静对待。
除了SA/NSA组网模式等挑战之外,对于客户影响最为直接的还是实际覆盖效果。要实现5G高速率、低时延、高容量等特性,同时还要保证人群密集区域和建筑密集区域的穿透和到达,按照三大运营商的测算,5G的基站密度可能要达到4G的3~6倍。由此带来3个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一是基站密度的增加使得站址谈判和建设的难度大增,目前虽然各地铁塔公司的运营已经步上轨道,但人手的不足、站址租赁或建设成本逐年推高、部分民众对基站辐射的认知偏差,都对5G基站建设的快速铺开形成了实际性阻碍;二是基站密度激增,使得网络规划、建设、维护、优化、扩容都将是长期困扰运营商的问题;三是网络建设投资巨大,前期4G网络建设的投入尚未完全消化,新增5G的建设成本依然是不小的压力。
和5G发展息息相关的还有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提供商。之前4G上马时,有人断言“3G已经足以满足消费者需要,4G只是锦上添花”。然而时间很快证明了,4G不是3G的简单提速,因为价值链中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OTT会尽可能地利用速率和流量来提升体验,进而开创新的价值空间。
同样的,一旦5G开始大规模商用,OTT必将快速升级迭代以更好地挤占客户的时间、行为和场景,新一轮的热浪已经在酝酿之中。因此,可以预见,5G无线侧的速率和流量激增也会为运营商的传输和交换侧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投入成本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资源效率,以避免“5G跑火箭、传输拉牛车”的尴尬,同样也是对运营商规划和应变能力的考验。
来源;通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