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智能语音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文章来源:CSDN)
微软在30多年前开办微软研究院时,已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语音和语言上。近几年来,微软在语音识别上首先取得突破,在2016年,语音识别的准确度已达到跟人相似的水平。2018年,在中英机器翻译上和人类做比较,发现机器翻译的质量跟专业翻译人员的结果完全可以相媲美。
2018年9月,微软首先发布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语音合成产品服务,它与人声的自然度得分的比例达到98.6%,也就是说非常接近人声。
语音识别之路微软在语音识别的具体突破有哪些?语音识别主要核心指标是词错误率,就是词识别错误占多少比例。在SwitchBoard会话数据集上,语音识别错误率开始非常高,根本不能用,到2016年,微软取得了突破,达到5.9%的错误率,2017年进一步降低到5.1%的错误率,这个错误率跟专业人员转写录音的错误率是相当的。
大家听听这个数据集的例子:电话上有两个人在交流,语音具有不连续性、噪音、口音,所以识别难度对机器来讲是非常大的,微软使用10个神经网络技术,比如:CNN、ResNet、VGG等,多模型输出打分、多系统融合,得到了这个了不起的突破。
机器翻译的里程碑从1980年的传统机器翻译,到1990年的统计机器翻译,再到2010年,深度学习机器翻译技术开始兴起。2018年,微软首度提出一个任务,把机器跟人在中英新闻翻译上做比较,让专业翻译人员和机器翻译同样的句子,翻译后请懂双语的老师和学生去对翻译结果用0-100分进行打分。
可以看到微软的Human Parity机器翻译系统已经超过或者接近专业人员的翻译水平。它的突破用到了新技术比如对偶学习,用大量无标注数据提高现有的翻译系统。还有推敲网络,先有一个初始翻译,再用另外一个网络进行再一次的修正,同时运用多系统融合技术,最终达到这个突破性的结果。
语音合成技术我们再看看语音合成技术,文字转语音这个技术也是非常悠久的语音AI技术。
最开始是基于人的发音原理的合成器,然后90 年代用拼接的方法,把一句话分成很小的单元,然后进行拼接,一开始的拼接是小语料库,自然度一般。在1999年左右,出现基于大语料库的拼接,这时需要收集到成千上万的句子,把它们切分开来,用一种选择策略去选择最合适的单元拼接在一起,自然度显著提升,但是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有些拼接不平滑。
2006年左右,基于HMM模型的合成技术兴起,它的好处是非常平滑,但是也带来负作用,就是声音过于平滑,让人听出来觉得不够具有表现力。深度学习的兴起在合成领域也得到了应用,最近两三年推出的神经网络TTS,是语音合成技术的突破。谷歌提出来Tacotron, WaveNet这些模型,把语音自然度提升新的水平。
微软在2018年,2019年提出了Transformer TTS、Fast Speech等高自然度神经网络TTS模型,并在2018年9月首度推出产品化接近人声的端到端Neural 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