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的发展将使得语音交互的需求增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文章来源:OFweek)
IDC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出货量达到1122万台,同比增长787.2%。Canalys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智能音箱出货量全球占比51%,首次反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音箱市场,今年底中国大陆智能音箱安装数量将超过5990万台,将以166%的增速领先全球。
尽管在国内市场,亚马逊和谷歌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那么大,但中国市场智能音箱玩家众多,百度、阿里和小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占据了超过91%的市场份额。
这三家公司都提供互联网服务,拥有相当大体量的用户数据。智能音箱的市场竞争根本就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它作为出口,企业如何在5G大规模商用之前提前布局IoT的竞争。智能音箱虽生于客厅,但必定不会“屈居于”客厅。未来,连接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还会发生在车里、酒店、商业场所等空间,IoT设备的大规模爆发,语音交互的需求会更大,保护数据安全就变得更加重要。
从技术层面讲,区块链技术应该被派上用场。算力的提高和算法的突破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但很多时候,用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数据可能会是敏感信息。例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由于法律原因医疗数据并不能被共享,这极大地制约了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而在5G时代,云计算也将和区块链技术一起发挥出巨大价值。数据上传到云端,以确保用于研究的医疗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
从法律层面讲,让合规应用有章可循或许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在没有完善的技术能解决问题之前,使用法律法规以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是全球最普遍的做法。
2018年5月,欧盟颁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企业获取及使用数据的方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并且,GDPR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也是空前的。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目前仍处于制订中,无论是人工智能研发者、服务提供者还是使用者,都还对应用边界有着不够清楚的认知。
在加快立法的同时,还应该保护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土壤。保护个人隐私安全是基本要求,同样也不能忽略人工智能对数字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因为,人工智能专家学者、伦理学者、监管人员、公众代表都应该积极参与,尽快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
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实属不易,放眼国内,人脸识别技术早在2014年就已经超过人类,直到2018年才算实现大规模应用场景的落地,语音识别以及交互亦是如此。有多少厂商能拒绝得了用户数据的诱惑?又有多少消费者能保证自己绝不会被黑客攻击?只希望不寒而栗的数据侵犯不会在现实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