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脉搏怎样才可以摸得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为四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不断地被加强重视,但是大多数工业企业还在摸索之中,特别是寻找工业互联网的脉搏如何跳动?
首先要了解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目标是什么?
基本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二是培育百万工业APP 。第三是实现百万企业上云。
概括起来就是建平台,育软件,企业上云。
那么怎么理解国际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呢?这个平台是一个基于云的开放式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其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不亚于1913年福特发明的汽车流水线。
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质上是一个工业知识标准化生产、模块化封装的自动化流水线,将变革人类知识沉淀、传播、复用和价值创造范式,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工业全要素连接的枢纽和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
百万企业怎么上云?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制造是关键环节,设备和流程上云(OT上云)是主战场。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IT和OT深度融合的桥梁,将加快推动设备和流程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企业战略逐渐清晰、平台功能持续迭代、应用服务不断丰富、产业生态日趋成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去推进。建成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经历单点突破期、垂直深耕期、横向拓展期和生态构建期四个阶段,历时15-20年的时间。
当前的关键点基本上包括四大方面:一硬:工业控制系统一软:高端工业软件一网:工业网络一安:工业信息安全。这是整个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卡脖子”瓶颈,亟需“政府输血+企业自我造血+产业补血”三管齐下,推动“建平台”、“用平台”、“测平台”和“补短板”协同发展,把平台发展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工业企业为什么要上云?如何上云?
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云有着本质的区别,又有许多联系,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传统工业云功能的叠加与迭代。
从过去几年的实践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工业云平台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演进经历五个阶段:成本驱动导向、集成应用导向、能力交易导向、创新引领导向、生态构建导向五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可以并行也可以跳跃。
在硬件方面,云平台通过IT硬件资源租用取代直接购买或自建,可以大幅降低硬件成本。在软件方面,从购买软件授权到根据时间、人、次数来订阅云服务,也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在部署成本与运营成本方面,工业云平台能大大降低缩短信息系统建设周期,减少运维成本。
那么如何实现工业云集成呢?
即企业不改变现有的技术架构,不断地通过API接口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企业将业务系统迁移到云端,从而解决系统内部的互联互通问题。因此,工业云平台的典型特征是通过核心业务系统上云,打通信息孤岛,促进制造资源、数据等集成共享,提升企业效益。
当前,一大批领军企业已经开始打造设备和产品数据采集及云端迁移的解决方案,国外巨头GE推出Predix Machine、西门子推出MindConnect Nano、卡特彼勒推出Product Link、CAT Connect。
国内航天云网推出Smart IOT、树根互联推出根-云盒,这为工业数据的采集以及向云端的迁移提供了工具。
硬件设备上云+核心业务系统上云+研发工具上云,推动互联网在经历信息交流(搜狐、新浪)与产品交易(京东、阿里)之后,正在进入能力交易的新阶段。
未来在互联网上不再仅仅是手机、衣服等产品的交易,还将出现研发设计能力、测试实验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物流能力等生产能力的交易。在企业研发设计类工具、核心业务系统、底层的设备和产品开始上云之后,制造业架构体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云计算+边缘计算”成为计算能力新组合,微服务架构成为知识经验封装的新模式,工业app成为新型软件形式。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四层架构日渐清晰,数据采集层、IaaS层、工业PaaS和工业APP层共同构成了基于云的端到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看起来是云,背后是面向线下的一套解决方案。
工业APP层的核心是面对特定的工业场景,通过调用底层的微服务,推动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的模型化、软件化与再封装。
总结工业云平台到工业互联网平台演进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什么上云(what)在变,工业云平台强调开发工具软件、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强调软硬件整体上云。
第二,为什么上云(why)在变,工业云平台的核心是节约硬件与软件成本,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提高工业知识生产、传播、复用效率,从成本控制导向到知识创造导向、生态导向转变。
第三,应用开发主体(who)在变,工业云平台以平台开发商或软件厂商开发为主,工业互联网平台强调海量第三方开发者参与开发。
第四,运行机制(how)在变,工业云平台更多是一个单边市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双边市场,强调海量、开放APP应用与工业用户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双向迭代的生态体系。
总之,发展工业互联网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强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这将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渐近性的工程。
来源:工业互联网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