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的人工智能才是我们需要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文章来源:驱动中国)
一切从互联网中来,到AI中去,就像马云说的:解决的问题越难,帮助的人越多,它越可能走得更远。未来已来,正在加速普惠。30年前,世界上第一款宇宙沙盘游戏《太空游侠》面世,玩家扮演一位船员,做贸易、玩空间跳跃、探索无人星球……在上万亿光年的“遥臂星云”中,征服自己的星辰大海。
就是这个还不及手机照片大小的游戏里,植入大量人工智能(AI)要素,开启了一代人对AI的想象,激励戴文渊、李磊等诸多80后成为AI觉醒的先行者。5年前,阿里云开发者大会升级为云栖大会,先是马云定义的“数据时代(DT)”一炮而红。而后,经历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的“五新”洗礼,大数据“养料”充分,新定义应运而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开始向AI时代进化。
没错,过去几年,AI几乎天天被各种媒体报道,从打败国际象棋冠军到打败围棋冠军,赚足了眼球,引爆了讨论。但也应证了投资人蔡文胜说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却不够理解的事物,一定是巨大机会。于是,很多不良人借着AI风口圈钱,跑马圈地,让AI顿时红得发紫,美得冒泡。当越来越多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AI时,其内涵被空心化,同时,谈论者将大量劣质和廉价的私货填充其中,令AI也经历了所有偶像概念共同的命运。
几轮炒作下来,AI概念快速膨胀,泡沫破裂,只有少数真材实料的玩家活下来,走向稳定发展的正轨:融入行业、赋能行业、再造行业,像互联网一样成为各行各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按照云栖大会的预测,前几年,AI是“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如今是“未来已来,正在加速普惠”,那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可以享有的AI。
但实际的经济运行、社会发展都有非常复杂的规则,只按照那种套路搞事情,AI充其量是个秀技术的大玩具,它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注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用著名技术社区FreeCodeCamp的总结:“在技术领域,竞争的最大看点已不是谁有更好的技术,而在于谁能够将机器学习的商业化变为一种服务。”
无疑,牛掰的AI无须费劲解释,把它释放到一个行业,就可以跑得顺畅;有流行潜质的AI也无须拼命推销,把它代入到一个行业,就能让人感到针对痛点的创新。比如,淘宝的拍图买货应用“拍立淘”,用户拍摄商品图片,在淘宝识别、购买对应物品。后台每天增加10亿张新图,涉及数码、服装、食品等多个类目,需要图像识别、搜索、分析等技术,全靠人工智能,才实现了“所见即可买”。
这样,打通城建、交通、公交系统的城市大脑可以在几秒内发现交通事故,提升事故处理效率,让救护车节约50%的时间到场,让普通车通过道口的速度提升15%。同时,城市大脑还可以借AI改进公交线路、站点,匹配公交的运营成本与乘客需求,避免拥堵和反复换乘。它甚至还可以汇集上班族的需求“定制公交”,使其往返住地与公司,一路“睡”到目的地,成本却只有打车价的1/6-1/10。
一句话,不能落地的技术都是烂技术,不能解决大众生活痛点的AI都是坏AI,AI注定不该是供人娱乐的大玩具,而是定义未来的“造型师”。所有明白人都清楚:只有追求的目标恰如其分,一切好事才会朝你走来,回报你的正确性。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这个时代的我们生而有幸,密集地见证着一个个传奇的交接。”如果说上一个传奇是互联网,那么下一个传奇必定是AI。
没错,“大数据是石油,云计算的算力是发动机,两者结合,构成‘数(据)智(能)’时代的核心能力。”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解释道,而这一切不是无中生有,其基础正是互联网。因为在互联网的安排下,农业、制造等产业才能在研发、生产、物流……各环节形成数字化联动,从而实现《智能时代》里驱动AI的三大要素:数据量足够大、多维度、够完备,让“燃料”充沛。
同时,在互联网推动下,阿里云这样的平台得以连接上百万台服务器,每秒可支撑10万亿次计算,一秒读完120万本《新华字典》也不是问题。如此,不缺“动力”,AI才能低成本试错、不断进化。由此,各个行业才能享受“10倍好理论”——当一个行业的某个外部环境发生10倍以上变化时,这个行业就会发生重大变革。AI就是决定变革的“外部环境”,足以让行业定点再造。
现在,ET医疗大脑这样的AI系统联网汇总影像,机器学习,越来越“懂”阅片,能够初筛病灶。经此过程后,医生的阅片效率提升50%以上,准确率也达95%以上……AI的故事就是如此。在互联网基础上,它压缩快进了漫长的发展期,也注定要像互联网一样,不再是单独的产业,而成为所有产业的标配,其整合的要素将远超技术维度,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切从互联网中来,到AI中去,就像马云说的:解决的问题越难,帮助的人越多,它越可能走得更远。
驱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