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的诸神时代谁能拔得头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小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物联网平台,近日举行的AIoT开发者大会将行业目光再次焦距在“AIoT”领域。何为AIoT?它指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融合。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自动驾驶、城市大脑、人工智能养老、医疗影像、智能语音……AloT已从“神坛”走向日常生活,并为城市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在产业级市场,AIoT作为各大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最佳通道。
同时,Gartner等机构也相继提出“未来AI将会重塑现在的移动设备,并结合物联网,成为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观点,并预测到2021年将有251亿台智能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在链接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将带来从IoT到AIoT的改变。那么,未来还将有哪些新产品诞生、又有哪些领域将被改写?
AIoT领域的诸神时代
随着万物智联时代的来临,在消费级领域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和终端设备产业链加入了市场竞争。场内既有以流量入口为代表的BAT,也有摸索转型的小米物联网生态平台,还有特斯联等新兴物联网独角兽持续深耕细作……各大平台各具优势,也各有侧重。
△AIoT的诸神时代
与此同时,诸如电信、中国移动、华为等巨无霸公司也在积极布局,AIoT爆发在即。不同平台切入AIoT不尽相同,但往往与平台自身的属性和特征紧紧捆绑。如,互联网巨头对智能物联网平台布局更加强调技术开放与落地,但似乎缺少了实际场景和痛点的深刻理解,而一些新兴科技企业则从现实场景需求出发,在技术、产品、方案中精准切入,迅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尽管智能物联网目前的发展尚在初期,但AIoT技术不断成熟,这些企业正在迅速瓜分越来越细分的AIoT市场。
以小米为例,在“AI+IoT”的核心战略之下,在IoT的基础上加入了AI算法,在商旅、汽车到家装,再次明确了在其智联网领域的护城河。不论是以1亿元用于激励AI技能开发者、硬件设备厂商和技术公司,共同构建AI新生态,或是在业务中与宜家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与全季酒店、车和家、爱空间等展开深度合作,无不显示在AI赋能下,IoT领域未来的巨大潜力。
从产品、服务到技术需求
AIoT技术的发展与丰富,使得人与物的交互方式的得以演进,大量的新维度的数据也在不断地被创造和数字化,比如PC时代的工作资料和娱乐节目,智能手机时代的用户使用习惯、位置、信用和货币,再到物联网时代的各种可能的新数据(语音、视觉、动作、触觉,甚至味觉),通过声音控制家电,或者空调通过红外来决定是否应该降温,通过语音和红外结合来进行温度的控制……新的数据是AI的养料,而大量的新维度的数据正在为AIoT创造出无限可能。
随着AI技术的深入,未来的智联网将实现从智能单品,到互联智能以及主动智能的进阶。利用智能系统根据用户行为偏好、用户画像、环境等各类信息,随时待命,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提高能力,并主动提供适用于用户的服务,而无需等待用户提出需求,这也对边缘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需要在靠近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伴随AIoT的落地实现,在万物智联的场景中,设备与设备间将互联互通,形成数据交互、共享的崭新生态,同时,这背后还有对AI芯片的硬件需求。
AI算法对设备端芯片的并行计算能力和存储器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基于GPU的传统芯片能够在终端实现推理算法,但其功耗大、性价比低的弊端却不容忽视。在AIoT的大背景下,IoT设备被赋予了AI能力,一方面在保证低功耗、低成本的同时完成AI运算(边缘计算);另一方面,IoT设备与手机不同,形态千变万化,需求碎片化严重,对AI算力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很难给出跨设备形态的通用芯片架构。因此,只有从IoT的场景出发,设计定制化的芯片架构,才能在大幅提升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和成本,同时满足AI算力以及跨设备形态的需求。
当然,不仅是在消费级市场,产业级市场的AIoT发展更为惊人。据GSMA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达到75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50亿,同时,产业物联网发展的速度要比消费物联网发展的速度更快,产业物联网的终端数会增加4.7倍,而消费物联网的终端数只会增加2.5倍。
在两类不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智联网的产业全景生态正在日渐丰富,从硬件芯片,到连接需求,到边缘侧的计算力与算法,以及不同平台的开放与开源……AIoT已近在眼前。
来源:泰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