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的海尔怎样为生物医疗赋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9年,物联网诞生十年。在这个时点,围绕生物科技创新的企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场上涌现出一众新兴企业,利用低温冷链技术与物联网深度结合,打开了行业创新融合的新局面。海尔生物便是其中之一。
9月20日,中国证监会核准了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海尔生物医疗登陆科创板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这意味着,海尔生物有望成为青岛科创板第一股。
成立12载,海尔生物医疗茁壮成长,回顾这段过程,海尔基因贯穿始终,海尔生物医疗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云锋金融生物医药研究员王润梦向界面山东表示,能够从青岛的科创企业中脱颖而出,这跟海尔生物所处的行业所受到的政策鼓励密不可分;其次,海尔生物在医用低温存储设备领域布局多年,技术扎实,且公司之前有计划筹备港股上市的经历,前期准备充分;此外,海尔生物自身的研发水平高也是公司得以顺利过会的原因。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界面山东表示,海尔以冰箱起家,制冷技术非常强大,海尔生物本身是做低温存储,有冰箱冰柜产业的基础,这些年,从B2C领域切换到B2B领域,海尔生物自身的优势和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从“人单合一”到‘“医患合一”的跨界复制
早期的海尔生物医疗的运营模式更多表现为企业内部员工所采用的传统工作方式,即员工为企业打工,获取报酬。伴随着海尔经典的管理模式“人单合一”模式的深入影响,在海尔生物医疗,一种以平台孵化创客为主的创业思维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带来了机遇。
海尔生物总经理刘占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单合一”作为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是指导海尔生物医疗向平台生态转型的文化灵魂。
所谓“人单合一”,“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合一”,指员工的价值实现与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合一。“人单合一”的基本内涵是,每个员工都应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并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分享。
在“人单合一”模式下,海尔生物变为创业孵化平台,部门变为创业小微单元,员工成为创客。
一直致力于实现用户价值和创客价值合一的海尔生物,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与不断增长的客户基础密切频繁交互,使用户从购买者变为全流程最佳体验的参与者,不仅创造了其物联网生物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更是搭建起了用户零距离生态圈。
而在“人单合一”的基础上,由上海永慈康复医院(简称“永慈医院”) 首创的“医患合一”理念可以说是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在医疗领域的跨界复制,也是对“人单合一”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
这个将“人单合一”模式融入医疗领域,将患者体验和家属满意度链接到医护个人价值的提升的全新理念,得以让医务人员主动承担责任,始终围绕患者体验。使得就医模式从从以往的“患者围着科室转”变成了现在的“医护围着患者转”。在该模式下,原本需要5年才能打平盈利的医院,仅仅9个月就实现盈亏平衡;患者的就诊体验也在不断提升。
为挽救生命提速打通疫苗接种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在物联网领域的利用上,海尔可谓做到了极致。不仅仅在智能家居领域,在医疗领域亦然,而医疗服务也是物联网最具潜力的应用之一。
以家电起家的海尔,与大健康看似并无关联,但在其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看来,海尔所具有的物联网思维是其可进军大健康领域的原因。
2018年,始于低温存储硬件设备制造的海尔生物,将硬件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将生物医疗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据媒体报道,张瑞敏认为,物联网思维背后是体验经济成为主导。以物联网思维实现大健康产业升级迭代,在此基础上,海尔以关爱健康生命状态的“医患合一”理念提供物联网+医疗服务,构建健康产业链群生态,以智能终端产品、方案为主的物联网+医疗科技,从关心用户的健康生活方式升级为关爱用户的健康生命状态并不断迭代。
在物联网+医疗科技领域方面,血液网解决方案就是海尔生物的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针对传统血液管理存在的行业痛点,海尔利用物联网将血库前移到手术室、ICU、急诊科等临床用血点,实现急救零等待、用血零浪费、信息零距离,构建了血液信息的全流程追溯和冷链监管系统。
据了解,海尔生物医疗于2018年1月推出血液网解决方案,在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每一袋血液都有自己的“标签”。包括有它的所有身份信息,包括温度、位置等信息,通过扫码加入“血液网”,可以实现整个临床用血全流程的信息监管和可追溯。血液网的诞生,为手术用血、急救用血提供及时保障,为挽救生命提速。
疫苗安全一直为众人所诟病,2018年的几起疫苗安全事件也让宝妈们谈之色变。海尔疫苗网解决方案或许可以缓解此焦虑。
由物联网技术与儿童疫苗接种融合产生的疫苗网解决方案,匹配孩子信息的预防接种本条形码在物联网疫苗接种箱上扫码,对应接种的疫苗就会自动弹出。孩子在何时何地,由哪位护士接种了哪个厂家的哪个批次的疫苗能够实现实时记录,保存并推送至上级服务器,可以实现全流程监管和可追溯,打通了疫苗接种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某生物医药行业研究员向界面山东指出,低温存储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十分必要,她指出,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存储设备的融合,可以保障疫苗接种环节接种及存储安全。
她同时指出,随着国家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技术的日趋成熟、下游商业模式的完善以及物联网软硬件成本的下降,未来物联网与医疗器械制造将进一步融合,推动行业发展。“海尔生物将发展方向定为“生物医疗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有利于海尔生物横向和纵向扩展产业链,有利于整合技术和客户优势,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她说到。
业绩稳定增长研发成果显著
公司财务表现是决定公司能否顺利上市的重要因素,从海尔生物财务数据表现看,近三年表现出了稳定增长的趋势。
2016年-2018年,海尔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4.8亿元、6.2亿元、8.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23亿元、0.6亿元、1.14亿元。
2017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较2016年增加13,627.66万元,增幅为28.63%;2018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较2017年增加21,399.59万元,增幅为34.95%。
据招股书披露,海尔生物医疗在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稳定,其中收入主要来源为生物样本库,收入自2016年2.6亿元增加至2018年3.97亿元,增幅约53%。
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因此海尔生物非常重视对于研发的投入。据海尔生物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间,海尔生物研发费用逐年增加,2018年研发投入费用达903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0.74%。在149家科创板企业中,处于中上水平。
据海尔生物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合计21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27.04%。以公司总经理刘占杰博士为首的核心技术团队保持稳定,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平均任职期限达到12年,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与产业管理经验。截至2019年2月28日,公司拥有17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1项。
而刘占杰自己本身就是研发出身。招股书显示,70后的海尔生物总经理刘占杰,在低温存储领域有着相当丰富和资深的履历。上海理工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曾于2001年5月至2005年10月任海尔集团低温技术研究所所长,2005年10月至今任海尔生物董事兼总经理,任职时间长达14年之久。
此前,刘占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将自己迄今走过的科研之路,划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做“技术攻坚”,突破超低温制冷技术的国际垄断,让中国超低温设备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下半场做“模式转型”,以超低温核心技术切入,基于物联网平台,转型方案服务商,用技术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做模式,唯有创新,永恒不变。”刘占杰说。
来源:凤凰网青岛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