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R领域中眼动追踪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文章来源:VRPinea媒体)
VR技术尚处于发展早期,距离成熟仍有距离。为了能够帮助其快速发展,从业者及研究人员想出了诸多技术解决方案,其中眼动追踪技术以及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都颇被看好。但随着眼动追踪技术及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相继应用,两者间的表现却有所不同。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表现颇为亮眼,采用了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的Oculus Quest一度成为今年爆款产品,而眼动追踪技术目前还尚无太多表现。
眼动追踪技术其实就是利用图像采集设备获取人类眼球的运动信息,从而实现一系列的模拟、操纵功能。这一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医疗、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在VR领域,眼动追踪技术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眼动追踪技术能够通过注视点渲染降低设备功耗,从而提高设备性能。实际上,人眼只在注视点区域以高分辨率渲染真实世界的影像,其余部分只是模糊的轮廓、纹理与颜色。因此借助眼动追踪技术,VR设备能够根据这一原理只在注视点区域以高分辨率渲染影像,从而大幅降低设备的功耗。眼动追踪技术公司Tobii,就曾表示这项技术能够“帮助VR头显GPU渲染负载下降57%。”
其次,眼动追踪技术还带来一种新的交互方式。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用户能够仅依靠眼神交流进行很多简单的操纵。在VR领域之中,这一技术能够为用户带来更真实且具有沉浸感的体验。如在FPS游戏中依靠视线迅速切换场景,或在RPG游戏、VR影片中通过角色更真实的眼神交互增强代入感。
除以上两点外,眼动追踪技术能够提供的功能还很多。如利用眼球追踪充当VR头显的身份识别器、自动调整IPD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体验以及借此创建更逼真的虚拟化身等。总体来看,眼动追踪技术提供的应用功能相当丰富,其应用也并不局限于VR领域。正因如此,眼动追踪技术才为诸多厂商看好。微软、索尼、苹果均有围绕眼动追踪技术VR应用的相关专利,HTC也推出过Vive Pro Eye这款主打眼动追踪的VR头显。
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则是采用了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技术的一种定位追踪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VR头显自带的摄像头捕捉周围环境信息,并通过算法实时反映设备当前位置的一种方式。这一技术实现的效果也相当“简单粗暴”,就是在摆脱用来定位环境的追踪基站的情况下,实现精确的定位追踪。
与眼动追踪技术相比,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的应用面没有那么广泛,实现的功能也相当简单,就是去掉相对麻烦的追踪基站,但诸多厂商对其相当看好,甚至更胜眼动追踪技术。具体到硬件应用方面,除Oculus Quest外,HTC在其于9月12日发售、即将于10月3日发货的Vive Cosmos中同样采用了这一技术。此外还有创维的VR一体机Skyworth VR、3Glasses的Windows MR头显蓝珀S2等。
内向外定位追踪为何更胜一筹?作为两款同被看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何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目前略占优势?其实并不难理解。VR头显当前面临的行业痛点,依然是价格、便携性这些基本要素。
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虽然只实现了一个功能——即实现摆脱追踪基站情况下的精准追踪,但这一功能却直击VR行业痛点。采用了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的VR头显,其使用难度得到了降低。即省去了架设追踪基站、设置房间规模等复杂的步骤,降低了VR设备的入门门槛。
其次,VR一体机在采用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后,能够实现的6DoF定位追踪,让其在功能上逐渐追上PC VR头显,也让VR一体机的便携和价格更具实际意义。
反观眼动追踪技术,其确实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及丰富的功能,但其针对的点均在性能、舒适度等方面,而这并非是当前VR头显的刚需。当前VR头显在性能、舒适度方面虽难称完美,但表现也并不算差。早期出现的画面模糊、晕动症问题虽然仍然存在,但均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Valve Index、HTC Vive Pro等高端设备在性能、舒适度等方面表现更是颇受好评。
这些设备加装眼动追踪技术后,带来的更多的是性能、舒适度上的提升,而非摆脱追踪基站这样根本的改变。此外,眼动追踪技术对近视人群也不甚友好,目前尚未出现比较好的针对近视人群的眼动追踪方案。正因如此,内向外定位追踪技术更类似雪中送炭,确实解决了VR行业现在面临的燃眉之急;而眼动追踪技术更多是锦上添花,它能够带来性能与舒适度上的提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眼动追踪技术作用不大,只是其可能更适用于提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