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三进两出市场充电宝市场,能否一展身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众所周知,共享充电宝行业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商业模式容易复制,因而风口期玩家甚多,行业洗牌也较为频繁。2019年下半年,美团第三次启动共享充电宝项目后,决定在全国大规模铺开。三进两出市场,美团还是想在共享充电宝的赛道上一展身手。
“原来的收单团队直接转过来做充电宝了,分成比例行业内一般对半,美团可能有6:4,给商家分成会更多。”一位前美团城市经理向36氪回忆道。
充电宝项目最早启动于2017年,后来两次中止业务是因为实验结果未达预期,同时美团内部还有更多新项目在推进。随着时间推移,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得到了验证,行业有玩家实现盈亏平衡后逐渐开始盈利;同时,共享充电宝仍有大量线下需求待挖掘。美团决定再试一试。
走别人的路
随着投资界一篇报道,正在疯狂地推的美团共享充电宝项目再次引起关注。
投资界称,美团这次使出了杀手锏,商家签约美团充电宝项目后,顾客每使用一次美团和大众点评的真实点击量就会增加一次,累积之下有助于商家的店铺排名与曝光。
随后美团充电宝事业部发布回应表示,餐厅排名与充电宝使用完全无关,影响商家排名的主要因素包括订单销量、用户评价、服务距离等。也就是说,排名提升只能靠实力,没有捷径。美团充电宝隶属于LBS平台,与到店餐饮、外卖配送是相互独立的部门,美团充电宝事业部称自己要“自力更生、绝不啃老”,不会影响核心业务决策。
“可以理解,充电宝是美团很小的一块业务,餐饮外卖这种核心业务其实也没有必要为一个实验期的项目引流。”一位长期关注外卖行业的投资人评价道。
没有为餐厅引流的政策,美团充电宝于商家而言还香不香?36氪独家收集整理了一份品牌共享充电宝的商家收益对比图。可以看到,在50%的分润前提下,街电、小电、云充吧有着较复杂的商家收益计算规则,美团则相对“简单粗暴”。
各品牌充电宝商家收益对比;制图:36氪 比如街电和小电推行会员政策,购买会员的用户在设定时间内使用免费,这部分收益不计算在商家收益中;此外还需刨除一定比例的经营成本和人力成本;云充吧则需要刨除总部提成及钱包提现扣点。
这让商家拿到手的实际分润比例低于50%,平均为35%;对比之下美团没有会员订单及其他成本,充电宝流水的50%就是实际收益。
但还存在一种情况,充电宝品牌为鼓励小商家使用,会给出更高的分成比例。姚磊在北京海淀区开了一家60cm²的米线店,疫情后接入了小电共享充电宝,小电给他的分成比例为70%,按照上述规则计算后,1000元流水里姚磊实际拿到手的收益为526.4元。
“不过现在店里三天的客流比不上原来一天的,(充电宝)还没啥收益”,姚老板告诉36氪,自己也不指望靠充电宝赚钱,主要是给顾客提供便利。
李博在北京朝阳区、通州区、大兴区开了三家涮肚串吧,上个月给三家店都接入了美团充电宝。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品牌很多,李博尝试过好几家,踩过不少坑,比如顾客退不出押金只得自己赔偿,或者充电宝收益提不出来。
“钱没多少,可能半年才几百块,但提不出来”,李博最终选择美团充电宝是信任大公司,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陆杰在无锡有一家开了多年的龙虾店,这家店前两个月接入了美团充电宝。陆杰拒绝过不少充电宝的入驻请求,因为需要提供身份证、银行卡、营业执照等信息,这让他心有顾虑。此次接入美团是因为有过两年的合作基础,陆杰店里还接入了美团的收银和点单系统。
李博和陆杰也都向36氪表示,靠充电宝赚钱是其次,主要还是完善店内服务——这几乎成立接入共享充电宝商家的共识。
但不是让别人“无路可走”
如此一来可大致判断,商家选择充电宝品牌的动机很简单:地推人员给到一个听起来足够高的分成比例、选择自己更信任的品牌,或者干脆“先到先得”。
消费者则更加单纯,有什么用什么,决定他们用或不用的因素只有价格、押金,以及是否方便归还。充电宝行业玩家掏出的设备质量、专利技术等招数,消费者感知并不明显。
此后,市场逐步稳定为“4+1”格局,即第一梯队的怪兽、街电、小电、来电,以及第二梯队的云充吧。其中街电在商家端的品牌知名度最高,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街电认知度达57.1%,小电、来电、怪兽居其后。
2019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商家品牌知名度 这些玩家能最终生存下来,并逐渐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原因是不断调高计费标准、丰富使用场景以及开放广告投放。共享充电宝引流时期的收费标准仅为0.5-1元/小时,如今已涨至2-3元/小时,且不同柜机收费不同,繁华地段可达5元/小时。
业界关于“三电一兽是否会遭受致命打击”的争议颇多,这里不妨讨论一番。美团此番入局恰逢市场收割期,用户消费习惯已养成,美团并未挑起价格战,计费标准为1.5元/半小时,每24小时封顶20元与行业持平。可以说,美团是共享充电宝赛道最大的变量,或许能推动行业并购重组,但不至于让别人“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