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覆盖面不断扩大 2亿视频监控镜头助力打造中国式安全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科技发展,视频监控设备早已成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必需品,车站、公园、公路、街角随处可见,数量庞大的视频监控设备从各方面为社会安全与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造中国式安全感 监控覆盖面不断扩大
古往今来,更高的社会安全水平平一直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网络,视频镜头超过20000万个。安装视频监控以来,各类案件均有大幅下降,全球犯罪与安全指数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治安保障水平最好的国家之一。这些视频监控摄像头,打造了中国式安全感,早已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天网”。
值得一提的是,遍布城市的监控摄像头,只有一小部分归公共安全机关所有,其余大部分为其他部门、公司和商户安装,仅凭目前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量,难以实现迅速有效的排查。因此,2019年,发改委等九部门出台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全域覆盖和全网共享,以实现视频监控信息的全天候应用。此外,与民用监控打通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民用监控无论在城乡均有很高的普及率,若能与公安监控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公安部门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分析出不法分子的行动轨迹并调用附近警力进行拦截。当然,这一办法需要配合相对完善的隐私保护措施。
交通监控全国联网 不法分子无所遁形
在上个月(2019年8月)的中国交通安全论坛上,公安部交管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年底将实现交通监控视频“全国联网”。
以往交通视频联网局限于一城或一省,若实现交通视频监控全国联网,那么将有效遏制“流窜作案”的交通违法行为,例如套牌车问题,有助于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对交通违法者是一种有力的震慑。当然,最终能发挥的作用还取决于各地交通部门能否进行无缝对接执法以及相关设施布局和维护情况。
AI+视频监控好处多多
提及视频监控,就不能不提近年来在全国迅速普及的人工智能技术。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领域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视频结构化及智能大数据分析。
图像识别能够对视频监控画面进行处理,识别出不同目标与对象,典型应用就是人脸识别。9月3日,《经济半小时》曾播出一段找回失踪儿童的视频,在这则新闻中,深圳警方所应用到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就是主要工程,根据一张3岁儿童的照片成功找回了失踪十几年的孩子,让失散的家庭成员重新团聚。
视频结构化则能够通过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手段将视频内容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成方便人和计算机理解的文本信息,生成公共安全线索,达到提升视频查找速度、降低存储容量的目的,是盘活视频数据的关键。
而大数据分析则是促进人工智能视频监控发挥价值的核心技术。大数据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开展多种计算,探究常发生治安事件的时间和地点、实现风险的和预测与评估,以便警方合理安排警力,提升城市整体安全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少不了“智慧之眼”
监控智能化已成行业发展趋势,其应用给各行业的安全监管提供了便捷性保障,海量的视频数据挖掘也成为城市管理部门提升其决策效率和精准度的有力辅助。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能够通过各种业务模型对视频内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识别,整合社会资源信息,建立起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云服务平台,保障智慧城市项目顺利落地。此外,还能够根据业务需求,为教育、金融等社会单位机构,甚至普通消费者提供视频大数据应用服务。总而言之,基于智能视频应用的监控视频大数据将成为智慧城市各个领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