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v6和SD-WAN的紧密结合是中国移动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日前举行的SD-WAN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杨锋对于规模化部署SD-WAN的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SRv6和SD-WAN的紧密结合是当前阶段中国移动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
2016年被称为SD-WAN“元年”,但不同人给出的SD-WAN定义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SD-WAN的一些特点:首先是企业可以用任意方式接入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4G和5G;其次运营商承载网可以是任意网络, underlay可以包括专网(例如MPLS VPN)或Internet;再次在overlay灵活组网,将云资源、Internet以及企业的数据中心、私有云等资源拉通;最后通过能感知应用的网络实现应用加速,提升用户体验。
在大规模部署SD-WAN的场景下,中国移动发现大规模部署和小规模部署有很大差别。对客户而言,无论规模大小服务都应该具备一致性,而服务一致性要求设备和网络有一定的规范。目前来看,SD-WAN的标准尚不完善,在业务、设备和控制器接口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秘书长潘峰也在该论坛上表示:“对于SD-WAN业务、服务、技术等要加快标准化,让用户获得统一、规范的服务体验,引导相关产业链各方的产品研发。”
标准化之外,杨锋指出:“大规模部署SD-WAN的第二个挑战是控制器和设备之间的强耦合。”SDN控制器跟设备之间通过一个私有接口连接,数据模型全部私有,当一个网络中存在多个供应商的设备时,每个控制器只能负责自家的设备,会形成一个个孤岛,因而需要在不同设备供应商控制器之上再构建一个控制器。这将极大增加网络复杂性,对网络规划和运维开通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SD-WAN业务初期用户量不是很大,为了追求按需和灵活的开展业务,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在云端部署POP点。PoP点的虚拟网元会对硬件资源及虚拟化平台有一定要求,如果虚拟化平台不规范,两者的结合将不能正常运行或提供最佳性能。因此,开展虚拟化平台的规范制定势在必行。
杨锋进一步指出,SD-WAN是一个更加面向企业应用的技术。和SDN不一样(基本在一个专业网络或管理域之内),SD-WAN会跨越很多网络,甚至跨地域、跨专业、跨管理域。不但需要把网络拉通还要把资源拉通,比如说公有云、私有云、非云化的企业总部,海量客户加上跨网、跨云,网络运维成为一件很有挑战的事。
据了解,中国移动目前正在进行控制器接口的定义,南向接口采用NetConf接口和 YANG模型,北向使用Restful接口。在这方面,中国移动在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也做了两个立项,联合信通院、中国电信以及华为、中兴、新华三、烽火、赛特斯等设备厂商一起来制定南北向接口标准,希望能够对接口的标准化做出贡献。
“作为运营商而言,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既有完整的接入网承载,也有端到端的网络和资源。如何把underlay、overlay以及各种资源拉通,是我们正在考虑的一件事情。”杨锋介绍,SRv6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所有的地方,比如云、网络、underlay和Overlay都可以用SRv6,另外它可以支持VPN业务,也可以支持流量优化,并且还有保护措施,这对简化网络很有用。另外,开源社区和商业芯片对SRv6也有一定的支持,可以说好处很多。
但是也应该看到,如果SRv6里边的SRH头特别深,网络承载效率以及硬件的转发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另外SRH头里边SID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除了这些还需要看到安全性方面,需要考虑可信域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希望把源路由泄露出去,也不希望让外面知道内网的地址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终端客户通过直接操纵源路由来控制流量的走向。”杨锋表示,总体而言,SRv6目前仍在探索阶段。
SD-WAN不仅是一种网络,更是一种服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SD-WAN服务是我们的目标。中国移动愿意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整合各种资源,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
来源:C114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