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将会变成战争的机器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谁拉开了无人化战争的帷幕?
2002年11月3日夜,在也门境内的马里布沙漠地区,一架美国中央情报局所属的RQ-1A“捕食者”(Predator)无人机从高空发射一枚“地狱火”空对地导弹,将包括本·拉登的贴身保镖阿布·哈里在内的6名基地组织成员炸死,无人机的操控者位于数百英里外吉布提的一个秘密指挥部。
无人机在人类战争史上实施的精准制导攻击,其意义是深远的。它标示着,在科技进步与军事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无人兵器必将在未来重新涂抹战神的面孔。
就在这次袭击事件之后,美军看到了无人机具有的战术机动性强,生产维护成本低及作战效费比高等优点,坚定了发展无人机打击全球恐怖分子的决心。据美国华盛顿一家战略思想库布鲁金斯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小布什时代率先使用的无人机,后来在奥巴马执政时期迅速扩大了规模。具体而言,奥巴马同意使用无人机发动袭击的次数四倍于小布什,通过“定点清除”,共造成了多达1800名恐怖分子毙命。另据美军新版无人兵器发展路线图透露,美国将在未来10年内投资100多亿美元用于无人机的研发与采购,而10年后美国国防部每年用于无人机研发的资金将高达40亿美元。此外,美军还宣称,其海军计划用武装无人机——可能基于X-47B——来取代未来一部分或全部的F-35有人驾驶战斗机。当然,除美国之外,英国、法国、俄罗斯及日本等国军方近年来也在精心实施各种无人兵器发展计划。
一叶知秋,透过上述无人兵器的发展动向,一幅未来无人战争图景隐隐而现:到那时,与传统战争中有血有肉的战士在有固定边界的前线对阵厮杀不同,代替战士们冲锋在第一线的,也许将是在陆地昂首挺胸、勇敢前进的智能机器人,在空中隐身盘旋、伺机出动的无人战斗机,在海底蛰伏出击、威力无穷的潜水战斗器,在太空巡天遨游、攻防兼备的卫星冷杀手。
二、无人机的是是非非
对于这种“战场只见机器兵”的物理战未来图景,今天,之所以还有人不大信服,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参悟,在各国军方对无人兵器趋之若骛的背后,其实蕴涵着物理战的演进规律,即从军人角度而言,物理战已从体能较量、技能较量,演进到了智能较量阶段。具体而言,无论是体能较量时代的对阵搏击,抑或技能较量时代的阵地厮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军人都深深地与血与火交织的前线战场捆绑在一起,只有当战争进入智能较量时代之后,军人才得以日渐从前线战场走向幕后战场,从操作兵器及从事战争的角色,转向设计兵器及预演战争的角色。
上述这种变化不仅仅意味着,对大多数军人而言,其将逐渐摆脱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严寒、酷暑及恶臭等极端残酷的作战环境。更深刻的含义在于,在无人化战争中,兵器将不再单单是军人体能、技能的延伸,而成为了军人智能的延伸,“剑”与“剑法”得以在战争之前、战场之外合而为一,军事思想越发内嵌入军事技术之中。鉴于无人兵器更多地需要在作战实验室中模拟以检验实际作战效能及人机协同效果,因此,“战争从实验室打响”将成为常态。总之,人类对战争的控制,通过无人兵器的研发、训练及使用,将得以加强。
当然,伴随着各国对无人兵器的趋之若骛,当战争的面孔幻化为上述这般图景之后,无人战争还将带来更深刻的形而上学问题,波及军事伦理、军备伦理及军人伦理等多个维度。例如,像传统的“人与武器到底谁是战争制胜的主要因素?”之类的命题,也许将被最终消解而归于虚无。试想,人与武器已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达到了融合,还谈得上什么谁更主要、谁更次要吗?
再比如军事伦理问题,就无人机技术领跑者的美国而言,对于袭击活动的一些所谓的“特征打击”(signature strike),即根据行为特征锁定不知名的嫌疑人为打击目标,遭到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尽管美国辩称其特征打击也有精确的定位,造成平民伤亡的情况微乎其微。但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两所大学的法学院在开展的一项研究中证明: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无人机袭击杀害了474至881名平民,其中包括近200名儿童。其中一起袭击发生在一场部落长老会议上,长老们应邀前去讨论一起采矿纠纷,在会议中遇袭,袭击造成42人死亡。
另在2004年,一架重达88磅(约为39.92公斤)的德国“月神”(Luna)无人机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上空执行任务时,因受到迎面飞来的客机气流的影响而失控,在迫降前险些撞上一架载有100名乘客的客机。由于无人机在战争中造成无辜民众死亡等“附带伤害”以及扮演的间谍角色,其在各国也一直颇受争议。无人机被人为地赋予了“生杀大权”,就连美国政府的法律团队也在考虑,如何在遵守战争法的同时,保证运用无人机攻击目标的合法性。
三、未来走向何方?
尽管无人机投入作战使用存有上述争议,但战争无人化却乃大势所趋,展望未来,无人机的发展将朝着微型化、隐身化及协同化方向发展。
运用无人机,通过隐蔽化作战,达到军事目的,获取最好的政治与舆论效果,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年来不断追求的目标。为使无人机能直接为班、排等战术级作战单元提供实时的情报保障,美国正积极开发微型无人机。微型无人机,是指翼展和长度小于15cm的无人机,也就是说,最大的大约只有飞行中的燕子那么大,小的就只有昆虫大小。一些微型无人机的作战半径可以达到10km,使用时可由单兵发射筒发射。目前美国研制的相关型号有“机器苍蝇”、“微型蝙蝠”及“蜂鸟”等。
无人机常常要深入敌区,执行高危任务,如果没有很强的隐身性能,是不能实现的。而要提高无人机的隐身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方面是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另一方面,降低红外特征,比如在发动机燃料中加入化学制剂等。
目前,美国推出了最新型隐形无人机——“X-47B”。该机是第一架能够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并自行着陆的隐形无人轰炸机,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隐身突防,它拥有非常优异的雷达和红外低可探测性,保证其能够突破敌方防空圈。倘若将该飞机运用于作战之中,则那个作战场景就将与《遗忘战境》中所出场的无人机所差无几了。
虽然无人作战飞机的使用范围会逐渐增大,甚至部分替代有人作战飞机,但其智能化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有人作战飞机的水平,特别是在对付伪装目标、执行随机任务及克服复杂干扰时更是如此。因此,在未来战争中,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作战飞机及其他无人支援飞机联合编队作战,将产生一种新的作战模式。在这种作战模式中,多种无人机和有人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可以将各自的效率发挥到最大。
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作战已经有过令人瞩目的战例。如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动”中,“捕食者”无人机共发射115枚“海尔法”导弹,并为有人机提供激光指示目标525个;在伊拉克战争中,“捕食者”无人机共发射62枚“海尔法”导弹,为有人机激光指示目标146个。目前,美国海军研发的X-47B无人机,与F-35联合打击战斗机拥有接近的载弹量,航程远,速度也可达到接近一倍音速,并且具备高度的隐身性能。尤其是美军要求它具备低空飞行和突防的能力,因此在人工智能、数据链等方面都将会比现有无人机有较大提高。这种飞机将会成为美国航空母舰的主力对地打击机种,成为配合F-35“闪电2”的主力作战机型。
来源: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