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是如何成为智能金融的新引擎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 5G的诞生和特点分析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是在前四代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其诞生既得益于4G技术的成熟应用,也受到当前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的驱动,更大容量、更快速度的通信技术成为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
我国在5G领域蓄势已久,政府近年来给予了大量政策和资源支持,推动5G技术快速发展并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通信运营商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5G技术代表了新兴通信技术水平,备受全球关注,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高峰值速率,能够达到Gbit/s的量级标准,满足AR/VR、高清视频的大数据量传输需求;
二是超大网络容量,更高的基站密度和频谱效率,具备千亿设备连接能力,实现物联网通信;
三是超低时延,大幅提升网络应用响应速度,满足远程操控技术的实时应用。
此外,相比于4G网络技术,5G技术在带宽水平、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均实现更高量级水平的提升。
5G开启了全新的网络架构,在升级移动互联网水平的同时,为物联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未来,5G将逐渐渗透至各行各业,加速推进社会数字化转型,促进万物互联和人机交互深入发展。
二、 5G在智能金融中的应用价值
5G诞生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历史起点,基于5G技术的“智能+”应用为诸多领域带来重要契机。
聚焦金融领域,5G将从智能水平、应用场景、使用体验等方面对银行智能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智能水平:从数据和算力两方面推动智能升级
人工智能发展需具备三个要素,即算法、数据和算力。5G将在智能金融的数据和算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5G时代将产生更庞大的数据量。互联网普及已经推动数据体量指数化增长,但5G之前数据来源主要依靠“人机互联”,5G到来后智能终端崛起,进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产生的数据量将远超互联网时期,为智能金融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物料基础。
另一方面,5G将充分释放机器算力。云计算技术突破了本地计算限制,推动智能应用不断升级,但集成式的计算模式为云端主干网带来巨大压力,智能设备的响应速度得不到保障。
5G让边缘计算技术得以应用落地,数据处理将在本地边缘计算层完成,缓解云端压力,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智能金融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二)应用场景:智能金融向生活纵深领域渗透
近年来,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众多传统金融机构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在金融场景中的应用,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信贷、智能投顾等前沿技术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由于受4G时代计算能力、传输速度等因素影响,智能金融触角延伸受到很大限制。这种限制既包括对应用深度的影响(如时延影响风控质量、算力影响营销精准性),也包括对应用广度的拓展。
5G所具备的高峰值速率、超低时延、超大网络容量等特征很好地化解了4G的局限性,不仅为当前广泛应用的智能领域带来更多“精准属性”和“实时属性”,还将为金融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5G+金融”让金融产品和服务趋于无感化,以往独立的金融服务将通过5G技术与家居、商场、医院、学校、汽车等生活场景实现无缝衔接,金融服务变得无处不在又挥之即去。
因此,5G将极大地拓展金融业务边界,推动智能金融向纵深领域持续渗透。
(三)用户体验: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直观和便捷
5G网络全面覆盖后,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将发生巨大改变,体现在线下和线上两个方面。
从线下来看,智慧型网点将迎来爆发期,除人工智能外,VR/AR、全息投影、生物识别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物理网点。
客户从进入到离开,识别、营销、交易等全部依托智能机器设备,“无人化”、“自助化”是未来网点发展趋势。
从线上来看,5G网络覆盖下,更多原有物理网点业务将被搬到线上,通过远程交互系统完成。
尤其在物联网支撑下的智能穿戴设备普及后,现有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行逻辑将彻底变革,远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并成为主流。
此外,5G技术还将在现有金融范畴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形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响应效率,全方位满足客户所需,真正实现“千人千面”。
三、 金融机构如何推进5G技术应用
5G技术商业化将迸发出巨大能量。根据中国信通院报告《5G产业经济贡献》预计,2020年-2025年,5G将直接带动的经济产出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
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5G基站建设,为5G规模化商用打牢基础。
5G快速发展为金融智能化转型带来重大契机,金融机构如何把握5G带来的机遇,笔者认为应从规划布局、设施搭建、业务拓展、风险防控四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提前做好5G应用规划布局
5G应用既是常态,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金融机构从战略层面做好应用规划。
首先,在目前5G商用未成熟时期,积极推进“政金企”(政府、金融机构、通信商)三方合作,共同探索“服务社会,利于业务”的智能金融发展思路。
其次,金融机构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发展策略,包括目标定位、基建规划、人才培养等。
最后,根据业务属性和经营模式,为5G在金融中的应用制定相应量化指标,有方向、有目的地推进5G应用落地。
(二)加大对“5G+金融”基础设施的投入
基础设施搭建应当包括软硬两个方面。硬件方面,逐步推进智能网点、VR/AR设备、高清影视设备、机器人的建设,丰富智能金融所需的硬件载体。
目前,以工行、中行、建行、浦发等为代表商业银行率先发力打造“5G+智能网点”,并投入各种先进智能设备,迎来众多尝鲜客户。
软件方面,基于5G带来的数据流量和边缘计算技术,持续升级改进应用工具的智能化水平,为智能金融服务工具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提供保障。
(三)基于5G技术拓展金融业务边界
5G技术将极大推动物联网发展,“万物互联”产生更多数据接口,也为金融业务的嵌入提供了丰富入口,金融机构在B端和C端将大有可为。
B端方面,可依托海量的数据资源和远程智能技术,提升信息采集和信贷审批效率,并基于“物物相连”的供应链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探索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和形态,推动金融泛在化版图不断扩大。
C端方面,着力加强在家居、学校、医院、商场等高频生活场景的业务布局,打造因时因地的场景化金融服务模式,弱化对单一媒介的依赖,让“无感金融”深入人们生活各个方面。
(四)注重防范5G技术带来的风险
金融业应用5G技术也要注重防范潜在风险。
一方面,5G技术催生的物联网使得金融机构连接更多网络设备,要强化对接入网络的识别,着力防范底层基础设施遭遇攻击,筑牢防火墙,避免引发大规模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5G技术带来数据量爆发,金融机构要强化责任意识,合理界定数据使用范围,加强对客户隐私和数据的保护。
总之,金融机构要筑牢安全底线,防范5G技术带来的跨界风险和操作风险,这是更好发挥5G巨大价值的前提。
来源:於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