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可以让区块链应用涉及到消费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区块链有什么优势?」这样的提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到过、自问过。作为圈内人,我们可以很快想地出一大堆说辞,但在做出回答之前,我们最好能够让一些硬核信息充分软化,让区块链的效用点更好「消化」。
比如说「安全性」其实是个很大的概念。用户理解的安全往往是「有一个权威机构罩着我,我可以放心」,比如有警察在的地方安全,有银行托管的资金安全,有专业人士帮忙操作的流程(如请律师审合同、打官司)安全,属于被动式的安全;而区块链代表的安全其实是「没有人能控制我的资产和数据,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中」,比如除了拥有私钥的我,谁都无法转走、冻结、销毁我的加密资产(在区块链体系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也没有人能限制我向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转移资产,是一种主动式的安全,甚至更大程度上应该描述为「自由」。
按照这个思路对其他概念进行拆解,结合用户的角度再加工,就能够把区块链的效用点想明白、讲清楚。
分层设计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系统,为了达成全局共识,必须牺牲一定的效率,因此性能问题是目前公链普遍面临的大难题。那么提升主链性能是不是解决方案?按照上面的论述,如果用户对安全性的需求已经显著低于对性能的需求,那么牺牲共识来提升效率就是可行的消费级解决方案,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 DPoS 公链,事实上也的确获得了很多用户的支持。但是随着时间推进,共识方面的弱点暴露出来,开始有人抱怨丢币后委员会不作为,抱怨大节点以权谋私,这时候用户发现共识安全的效用提升了,因为性能再好,你产出的资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提升主链性能是一种解决方案,但是不够好,因为它动摇了这个产品最基本的价值。
其实,互联网的五层(或者说七层)模型是最好的榜样:任何问题到了某个复杂的阶段,如果当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定可以通过加多一层来解决。在区块链领域,底层公链是共识层,这是上层应用最根本的价值基础,我们应该让底层维持好这一点,而把性能、隐私等应用相关的问题放在上层解决——这就是区块链的分层思想。
未来:消费级区块链需要更灵活的基础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区块链的基础设施仍然停留在「大哥大」这个级别,无论我们的开发者多么神乎其技,产品锦鲤怎么开尽脑洞,也不可能在它之上做出快手。为了能够产出体验好的消费级区块链产品,我们需要足够灵活的基础设施,让我们在充分贴近用户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发挥出区块链的关键效用点。
按照分层设计的思想,首先我们需要足够安全的 Layer 1 底层链,用来承载「资产安全」或者说「数据安全」这个效用点。另外,底层链最好还能在虚拟机的设计上保持很高的灵活性,这样就不需要经常为了上层需求倒逼底层升级(参考 SegWit),增加硬分叉的风险,既能保持 Layer 1 的稳定性,也能让 Layer 2 摆脱桎梏,充分发挥。
然后,我们需要足够贴近用户的 Layer 2 框架,为开发者提供开发自由、用户友好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样的 Layer 2 框架需要破除知识的诅咒,放弃理想主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然后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开发者。一如微信的小程序设计规范,对开发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用户习惯指南。Layer 2 必须充分拆分区块链的效用,设计出不同的组合,让开发者能够更加容易地产出消费级区块链产品,让用户能够更加直白地理解区块链产品的优势。
有了这样的 Layer 1 和 Layer 2,开发者就可以秉着先用起来的原则,不断尝试突破加密世界与原子世界的屏障了。区块链的确还比较小众,加密经济也还在雏形的阶段,一些圈内人不相信区块链能够拥有互联网一样的普适性,仅仅会成为一种新的金融设施,但是从比特币十年来的平稳运行,到以太坊带来的生态繁荣,这里面有历史的影子,但也有一些新的火种。相信区块链的技术和理念会随着社会的前进带来一系列的变革,普通用户也都将习惯于加密经济的日常。
来源:区块链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