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历军谈抗疫: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科技企业肩负使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20年5月23日,央视《对话》栏目邀请到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围绕“从疫情看中国应急管理”话题展开探讨。中科曙光总裁历军作为嘉宾,介绍了公司支持疫情应对的具体举措,并就信息技术和科技企业在未来应急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分享了个人思考。
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注定成为我国应急管理的新起点。在全国上下团结抗疫的过程中,新型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高效遏制疫情蔓延、有序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球疫情尚未结束,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技术优势,把面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的诸多不确定性尽可能变为确定性,让应急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从“事后追踪”到“事前预警”,是当下重要的现实课题。
要实现这点,就要实现“数据判断”和“经验判断”的深度结合,科技企业首当其冲,重任在肩。
从“科技抗疫”到“科学应急预警”,科技企业使命重大
作为中国信息产业中的一员,中科曙光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优势,在疫情不同阶段,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技术支持。
疫情初期,除了提供基础设施外,曙光贡献的100P免费算力有效助力了病毒溯源、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疫苗及药物研发筛选;疫情中期,基于曙光云计算平台的疫情排查上报系统紧急开发上线;同时曙光依靠自身的智能制造系统,迅速生产交付大量系统设备,确保全国出行大数据、健康绿码等信息技术应用顺利实施;疫情后期,曙光还开发出的远程协同办公应用、企业复工疫情防控平台等也多有助力。
疫情来得突然,影响范围、速度和程度都远超预期,社会整体缺乏相应准备,只能战疫过程中不断摸索,主要工作集中在事后应对上。未来,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事后应对变成事前预警,从“科技抗疫”转变为“科学应急预警”,科技企业使命在肩。
目前,我国已经可对极端天气灾害等实现一定的预报预警,但对新冠疫情这种突发传染病的预警仍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在疫情初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及时感知,高效溯源。比如,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病毒传染扩散模式的研究推演;通过对出行、聚集活动等数据的记录,助力第一时间的回溯排查等。
未来,这些极具价值的数据积累依托新型基础设施、更先进的技术,有望为事前预警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和新的解决思路。
乘“新基建”东风,大幅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新基建”不仅仅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应对举措,更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影响深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有以下几个工作重点:
首先,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的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经此一“疫”,应急管理领域可加强建设专有新型融合基础设施,将先进技术与各类应急灾害场景内做结合,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及预测问题。
其次,加强数据的互联互通。目前国内多领域都存在同样问题,希望通过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下,统一标准,加速数据共建共享,充分打破数据孤岛。
第三,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充分发挥和释放数据红利,使得基于数据的智慧应急管理成为可能,提高风险防御能力、恢复能力和发展能力。
有了科技企业完善的技术支撑,及推进“新基建”过程中形成的“科学应急管理”机制体系,当未来再次面对重大公共突发应急事件时,相信我们应对会更从容,处理会更高效。
更多曙光相关资讯,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中科曙光/sugoncn”,关注曙光公司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