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于中国制造有什么改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在位于洛阳的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在一群运作娴熟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下,一台消防特种机器人成功下线。可别小看这台消防机器人,它不仅具有出入火海、临危受命的“胆识”,更有识别图像、温度、声音和各种有毒气体的“智慧”,可代替工人从事高危环境和危化场站的现场侦察、探测及灭火工作。
而这台聪明的机器人的生产厂家中信重工,已经成为全国领先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并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智能特种机器人活跃企业第一梯队代表企业。
从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攻智能制造,到2018年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建设智能社会,再到2019年首次提出“智能+”,中国推动人工智能为传统产业赋能升级的步伐大大加快。
老牌重工企业的蝶变以中信重工这家老牌重工业企业为例,其前身是洛阳矿山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中国重型装备骨干企业。像其他传统制造行业的国企一样,中信重工也面临着如何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难题。
依靠自身在矿物实验、产品研发、装备制造、运维服务、工艺优化和和工业大数据方面的深厚积淀,中信重工找到了一条拥抱智能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正在建设的矿山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工业技术、管理、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模块化、软件化,向行业中小企业赋能,同时通过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通产业链,形成了产业协同共享、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和矿山装备行业生态圈。
2018该平台成功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名单,目前已聚集中信重工50余家战略合作客户、300余家供应商,连接了100余台重型矿山装备,并成功在紫金矿业、泰富特钢、金堆城钼业等客户成功上线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在,中信重工已经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矿山装备和水泥装备供应商和服务商,实现了传统制造企业在智能化时代的华丽转身。
打通建造行业的“堵点”传统建筑业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变革。2016年,住建部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信智能建造平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平台是由中信工程和中信云网牵头共同推进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着力打通建筑行业管理粗放、生产环节分散、数字化程度低等“堵点”,构建集项目投融资方、参建方和上下游产业链于一体的平台共享新体系。
公司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变革传统建造方式,以工程金融为依托,以智能构件为核心,利用产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等技术,通过对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建筑业从“建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建造”品质。
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供应商1025家,引入9家生态应用,完成17个项目1.64亿线上招采和2258个构件入库等工作,并已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和中信科技园等多个项目提供全新智能建造服务。
充满“诗意”的生产线数控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个性化在线定制……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浪潮滚滚向前,未来制造业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中信戴卡铝车轮六号线,在业界被认为是铝车轮制造行业的“未来工厂”,代表着铝车轮行业新的认知高度和技术高度。
依托中信戴卡DMS数字制造系统,六号线可以按需制造任意批量产品,实现了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柔性化生产。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跟踪、反馈,实现制造全过程的智慧管控,可以根据消费者需要,同时将多种尺寸、造型、外观、颜色的铝车轮进行高柔性化混线加工,让客户满意,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这里,六号线的生产环境像电子产品工厂一样安静、整洁,生产过程像涓涓小溪一样欢快、顺畅,产品像诗文一样优美、有韵味。
这样的转型正是母公司中信集团强力推动和支持的结果。“在后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满足的模式正从线上向线下转移,产业互联网正成为新的风口。这是挑战,更是机会。”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曾在集团“互联网+转型”战略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6年秋,中信集团基于其丰富的产业资源优势,正式启动“互联网+转型”战略,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以共生共享的理念,重构下属产业的商业模式,搭建多样产业生态圈,助力中国产业化能力的提升和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