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后悔剁手的苹果产品 iPhone XS/SE首当其冲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厂商在功能配置上的小幅迭代被人们戏称为“挤牙膏”、“微创新”,比起发布会上令人尴尬的吊打友商或者是只宣传不发货的“PPT式发布”,前者对用户的伤害可能更大,毕竟不明真相的用户会真金白银掏钱试错。
而苹果旗下的产品不仅支系庞大且迭代规律,其中就不乏一些买了后悔的产品。
现已“查无此人”的iPhone XS
每一个iPhone11系列用户的欣喜背后,都有一份iPhone XS用户的落寞辛酸。
如果说iPhone X开启了苹果的“下一个十年”与奢侈品定价,那么iPhone XS系列就是高溢价策略的延续。
iPhone Xs系列这也就意味着iPhone XS的性价比并不高,再考虑到机身发热以及信号“拉跨”等iPhone机型的通病,没有iPhone XS Max大电池的续航遮羞布,iPhone XS的“小屏旗舰”之名说到底有些名不副实。
同代的iPhone XR拥有与其相仿性能、接近的配置并且收获了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销量,种种衬托之下,iPhone XS越发像个过渡机型。
iPhone11系列更可况其继任产品是续航大幅提升的iPhone11系列(虽然是以取消3D Touch作为代价),伴随着影像系统的升级以及AG雾化玻璃等设计改进,尤其是价格上的对比,让iPhone XS的定位越发尴尬。
换壳为本的Airpods二代
其实严格来说,Airpods二代并不一定要归到后悔购买的产品栏里。
作为半入耳真无线耳机,Airpods二代在使用上更适合长时间佩戴。
与全入耳式且主动降噪的Airpods Pro相比,Airpods二代的适用场景也有些许不同。
也许你恰巧财力雄厚,当然可以将两个产品“互补”使用,室内的长时间佩戴更重舒适,用Airpods二代;户外的嘈杂环境下降噪才是刚需,则用Airpods Pro以求清净(如果你是苹果产品深度用户)。
但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多款产品选其一”的平民玩家,就免不了在其中做出抉择,价格就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Airpods Pro为同时支持无线充电的版本,如果放到Airpods Pro二代产品中去类比,相差并不悬殊的价格也会让Airpods Pro二代用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蝶式键盘的绝唱—;—;MacBook Pro(2019)
再拿最近发布的MacBook Pro来说,相信不少入手19款的用户看到20款的剪刀式键盘免不得捶胸顿足。
其实不难理解,20款的MacBook Pro理论上键盘故障率更低。虽然蝶式键盘的轻薄一直是苹果为之努力的方向,但历经几代更迭最终还是放弃。
蝶式键盘键程更短,但回弹手感一般并且从内存配置上看20款的MacBook Pro也有些“加量不加价”的意味,这就意味着19款的用户陷入“买早了”的尴尬之中。
苹果在上述提到的几款产品推出之后,都相继推出了更好的替代款,同时其新款卖点与价格莫不是对上代产品的颠覆。那么把这个结论放到最新款的iPhone SE上是否成立呢?
陷入清库存嫌疑的iPhone SE
从定位上来说,iPhone SE的用户群体是那些对大屏和新功能不感冒的老用户,并且搭载A13芯片的iPhone SE性能超群。
无论是官方定价,还是三方渠道一降再降价格都让苹果产品变得亲民。
但既然老用户的功能感知这么迟钝,考虑到iPhone SE与iPhone 8同款的续航,为什么不买iPhone XR的疑惑深深萦绕在笔者的脑海。
iPhone SE或者我们向后展望,看一下传闻已久的iPhone12系列,与高通携手之后其最大的改善自然是信号(包括对5G的支持),再加上全系OLED屏幕以及全新升级的处理器,甚至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官方配备的充电器突破“五福一安”。
当然最值得讨论的还是价格,在5G元器件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据悉iPhone 12可能会使用京东方制造的OLED屏幕。
消息称配备5.4英寸屏幕的iPhone 12价格可能在600美元至700美元之间,这是因为京东方可以为屏幕提供更好的价格,怎么想iPhone12的入门款都会是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道理讲了这么多,iPhone SE的销量你又怎么解释呢?”
分析师认为,新款iPhone SE定位明确,主要针对iPhone 6-7系列的老用户,替换其手中旧款iPhone。
即使苹果能够摆脱“清库存”嫌疑,能挽回iPhone 6/7的用户,但继续制造“钉子户”,可能对于苹果来说并不是个太好的消息。
当然不排除“怀旧党”或者购买iPhone SE做备用机的人为苹果贡献销量,但显然在不久后的9月份,小尺寸的5G iPhone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写在最后
数码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早买早享受”,对于许多新产品来说降价空间其实有限,早买注定有其实用意义;
但同时衍生出的一句话还有“晚买享折扣”,不少新品的卖点就是超越前代,但对于用户来说,也许前代产品的产品力就已经过剩,盲目追求新款毫无必要并且旧款也有降价优惠。
但这件事情的诡异之处就在于,用户永远无法完美预知到厂商的发布节奏。
即使笔者列举了几款事后来看不值得购买的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入手的那个时段,对应产品有着不可替代的整体表现。
所以,不必纠结于他人的好评差评,明确自身需求,买到手的产品就是最适合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