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区块链应用方面有哪些思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区块链技术最初被“中本聪”实现时,的确是以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变革为目标,这一点无论在其白皮书还是比特币创世区块中都有体现,但是十年来,区块链技术依然是争议不断,而且在落地应用方面鲜有突破。
银行目前的区块链应用,除了国外少数银行有涉及数字货币的应用外,国内外大部分银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都是无“币”类应用,只是在突出区块链防篡改的数据加固能力,这是当前区块链应用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因为区块链技术并不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比特币、以太坊、Libra 践行的都是尽可能最小化数据的设计方式。尽管应用者可能“财大气粗”,不在乎资源方面的消耗,但这并不是优秀设计该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银行的区块链应用应该多思考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利用“信任”区块链不是理想的数据存储方式,更不是支持大数据应用的理想方式。区块链起到数据加固作用,链上数据不易篡改,但是,银行采用区块链技术后并没有因此而简化业务流程、改变产品形态。比如,供应链、贸易融资领域都是当前区块链应用热点,信用证、福费廷、保理等业务都已经可以上链,但是链上的金融产品没有多少变化,只是改变了业务信息的传递方式。
如果深入思考,其实供应链、贸易金融等领域金融产品众多,并非是因为客户需求多,客户只用一个需求——资金。不同的金融产品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不同场景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既然公认区块链可以解决数据篡改问题,提供“信任”,那么,金融产品的种类应该明显减少,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信息不对称能要解决了,例如,为什么还需要信用证这个产品呢?
众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也许可以整合成一种基于金融产品关键数据和智能合约的区块链金融产品,以对应客户其实从未变化过的核心诉求。金融产品关键数据包括:甲乙方唯一标识、合约唯一标识、金额、期限、价格、担保方唯一标识、担保率、抵质押品唯一标识、抵质押价值、有无追索权、合约状态。
银行只需要采用一种简单的产品合约,关联仓单等金融产品用到的链上信息,发生融资、偿还等行为时则修改链上信息与参与方的关系,这样的方式,智能合约也更容易实现。
从区块链的视角看,不应该有复杂的金融产品,只会有复杂的信息关系,而区块链的价值正是证明了这种复杂信息关系的真实性。
(二)重平台,轻连接自联盟链诞生后,企业级的区块链应用基本上都是联盟链形态,而联盟链形态无一不代表“厚重”的平台化应用,节点的部署通常选择云化部署,节点实际上分布在同一片“云”上。这种方式的区块链应用不仅造成信息的集中,实际上也代表了治理的集中,除了少数有投票、记账权的节点外,其他节点仅相当于客户端,是被少数节点代理参加网络,其实已经不再具备“自由”权力,这也是联盟链通常被人批评之处,这样的平台与传统分布式系统很难说有本质差别。
银行的应用,无论是购买平台还是自建平台,都是采用联盟链形态,而且基本不具备向公链扩展的能力,所以一直缺少“杀手级”应用。Libra 提出的技术白皮书则均衡了这个问题,采用联盟链的方式建立初期网络,但是采用能够以低成本建立节点的方式,支持向公链形态扩展和大规模用户部署。所以,Libra 才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Libra 引起的广泛关注再次说明了“连接”的重要性,只有逐渐脱离“平台”设计,让区块链易部署,才能让其成为更加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也能尽快推动标准的发展和互操作、跨链等关键技术的发展。
(三)价值网络的探索不够目前国内银行普遍缺少在这方面的探索,随着央行将加快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工作列为 2019 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之一,CBDC 呼之欲出,国内银行在价值网络应用方面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货币形态的变化对经济生活影响极大,而数字货币可编程的特点对于当前本就在技术、客户线上场景构建和驾驭方面具有优势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不次于获得了一个新的“加速器”。
综上,当区块链技术逐渐“正向”发展的时候,所有银行都应当认真思考这一技术形态代表的可能性,尽管最后让银行“惊讶”的未必就是区块链,但是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已经被区块链这种在技术领域远称不上复杂的实现方式再次演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