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盈利模式缺位是致命软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互联网创业项目从萌芽、发展,再到成为独角兽,总会让人艳羡。但更多创业项目却陷入亏损、倒闭漩涡中,让人唏嘘不已。当身上的光环褪去、资本市场的热度下降等,互联网创业项目的崩塌速度总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而此次再度中招的,是互联网医疗。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兴起,能够解决刚需问题的互联网医疗成为创业风口。但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的形势、迟迟不能获得预期中的利润等,引发了一波波倒闭潮。而在今年,又有互联网医疗创业项目宣布停止运营。或许,互联网医疗从未看到黎明的曙光吧。
青苹果健康创始人和CEO徐嘉子发布声明表示,“我们遗憾地宣布,青苹果健康将于2019年6月30日00:00停止运营服务。”青苹果健康仅仅留下20多天的缓冲时间,可见其形势已经糟糕到一定地步。其实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青苹果健康算是一员“老将”,早在2013年11月就成立。以熟人医患模式为主的青苹果健康,也曾获得多轮融资,可惜仍然没能坚持到最后。
青苹果健康的倒闭,让人很意外。因为按照之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态势来看,泡沫应该已经被“撇净”了。2014年开始互联网医疗进入爆发期,创业企业层出不穷,一年多的时间就出现1100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但仅仅时隔两年之后,互联网医疗就突然面临“寒冬”。公开报道显示,2017年注销的移动医疗公司高达1000家,能熬过寒冬的不足50家。
事实上,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成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即使是“流血”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去年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54.8港元,第二天就跌破发行价。截至今年6月5日收盘,平安好医生股价为33.4港元,仍然与发行价相去甚远。
如今又有互联网医疗企业倒闭,或许在暗示着互联网医疗的泡沫仍未“撇清”。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接近届时中国GDP的10%,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也坚定了创业者迈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决心。但是互联网医疗在迅猛推进的过程中,却有一个致命软肋——盈利模式缺位。
就目前来看,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模式主要集中在低频、浅层次的问诊需求,难以支撑起用户的付费意愿。比如身为在线健康资讯及健康管理APP的平安好医生,用3年时间将用户数从2015年的3030万涨到1.93亿。但客户付费转化率,却仅从0.9%提高到2.7%。不断烧钱却带来较低的转化率,自然亏损不断——那三年前平安好医生亏损近20亿。甚至今年2月底平安好医生发布的2018年业绩年报显示,全年录得净亏损9.13亿元。
此外,春雨医生、丁香园等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也都遭遇着类似的问题或隐忧。这些领域内知名的领军者都面临盈利难题,更遑论其他还不断希望获得融资以生存下去的互联网医疗创业项目。不能盈利,互联网医疗就始终难言颠覆——毕竟生存都成了难题,更不用去畅想更伟大的蓝图。
除了盈利外,互联网医疗还面对着另一个核心痛点问题——医生资源难以被充分调动。身为一切诊疗及健康管理行为的核心,医生仍然和线下的医院牢牢绑定。没有了医院为载体,医生很难发挥自身所长。而互联网医疗企业又没有合适的策略,与医生形成利益共同体,自然在发展路上会遇到重重问题。
其实,互联网医疗企业如果改变自己的定位和角色,还是有着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不再做大包大揽的医疗全链条掌控者,而是变为医疗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去对接各方资源。进而真正让传统医疗扮演主角,就有可能盘活既有的医疗体系。当然,就目前来看即使是这样的策略也很难落地实施——国内医疗体系实在太复杂了。
长路漫漫,互联网医疗仍处在黑夜中。众多创业企业能否熬到曙光初现,还是要看大环境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