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有了区块链技术以后会怎样改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由于缺乏透明度,问责机制,以及受限制的接受捐赠的方式,慈善组织在它们成功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障碍。如何把公益慈善事业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是每一个公益人的心愿。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改变传统的公益慈善捐款信息传递模式,加密慈善(或使用区块链技术促进慈善捐助)提供了一种替代解决方案。
区块链作为一项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信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可追溯等特点,能够完美解决公益慈善事业存在的痛点,当用户的善款进入区块链系统后,将被自动记录在区块链上,并盖上时间戳,这个记录不可被篡改,每一笔捐款和支持都像“快递”一样有迹可循。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信息从本质上看,区块链是一种利用块链状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原理对数据进行加密,利用智能合约来操作的数据基础设施;其关键特征主要有去中心化、加密、智能合约。
1. 去中心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链上的信息不可篡改,但在不具有数据封闭性的应用场景中,区块链作为数据的底层存储系统,对信息上链之前的真伪和权属无法判断。而一旦上链不可更改的特性,对上链前信息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可能会提高机构信息核实的成本。因此,对于区块链而言,只有数据封闭的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出区块链的能力。
2. 加密
区块链技术一般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通常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两个非对称的密码,分别称为公钥和私钥:用其中一个密钥(公钥或私钥)加密信息后,只有另一个对应的密钥才能解开;公钥可向其他人公开,私钥则保密,且私钥无法由公钥推算得出。这种非对称加密的方式可以对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同时也能验证用户身份。
3.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由区块链内的多个用户共同参与制定,可用于用户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协议中明确了各交易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编制程序来规定合约触发自动执行的条件。上传到区块链后,智能合约可以通过代码合约实现对公益项目的直接控制,根据程序设定的条件使用善款或执行项目,不仅保证了善款专款专用,也提升了项目的真实性、可信性,还使得项目执行可追踪,提升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
区块链技术在慈善公益中的应用在公益领域中,通过使用分布式账本来跟踪捐赠信息,使用加密货币来转移资金以及使用智能合同来确保每笔捐赠款项都合理花费。具体的应用场景主要有四个:慈善捐赠、信息追溯和记账、增信与凭证发行、信息共享。
慈善捐赠捐赠人可以通过购买区块链平台发行的加密货币,向平台上的慈善机构进行捐赠;同时平台也可以接受其他加密货币捐赠。
案例:
1. 壹基金为雅安地震接受比特币捐赠
2013年4月,壹基金工作人员在微博上公布了比特币的捐赠地址,通过线上募集比特币再变现的方式在为雅安地震筹集善款。截至4月25日,据工作人员透露,壹基金已获得超过233Btc(按照当时汇率,价值超过20万元人民币)。由此,壹基金成为中国第一个接受比特币捐赠的基金会。
2. BitGive 慈善基金捐赠平台
BitGive 是一家非营利性电子货币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将比特币及相关技术应用于慈善和人道主义工作中,促进慈善事业发展。2015 年,BitGive 公布慈善2.0 计划,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公开透明的捐赠平台,平台上的捐款的使用和去向都会面向捐助方和社会公众完全开放。
信息追溯和记账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存储的特点,天然具有记账和信息追溯的功能。在公益领域,对慈善捐赠进行记录和追溯成为其最主要的应用之一。
案例:蚂蚁金服区块链公益
2016年7月,蚂蚁区块链公益正式上线,2017年3月,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全面引入区块链技术,所有捐赠数据上链。实现了实时账目公示,有助于解决公益财务透明的“痛点”。截至2018年1月,已经有37家公益机构,接入蚂蚁区块链平台,被区块链技术记录的捐赠信息,已涵盖2100万用户向831个公益项目捐款的3.67亿元,捐赠人次达到2.2亿。捐赠人可在蚂蚁区块链公益平台上随时查询项目筹款情况及善款使用情况。
增信与凭证发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从而建立全新的信用认证机制,提升公益领域的管理水平。
案例: Amply数字身份系统为各方提供信用背书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创新基金投资的区块链数字身份系统Ampl平台,通过记录南非儿童的基本情况、教育经历等信息,为他们提供可信的电子身份验证,从而使政府、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能够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也消除了欺诈的可能;通过使用智能合约进行自动支付,也确保了服务提供商能够即时收到款项。同时,政府和捐赠方也能通过该系统查询提供服务和使用款项的真实情况。
信息共享区块链技术保持各个节点数据一致的共识机制和开放的特性,天然带有信息即时共享功能,可降低信息系统运营成本、减少信息共享负担。
案例: 腾讯可信区块链搭建“公益寻人链”
2017年10月,腾讯可信区块链研究院正式推出“公益寻人链”平台,通过将多家寻人机构与网站接入区块链,实现了国内部分寻人公益项目的数据分享,提高了寻人运作的效率。腾讯可信区块链以Trust SQL 作为底层平台,写入全球PFIF寻人协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区块链信息可追溯的分布式账本,搭建起“公益寻人链”。通过“公益寻人链”实现了公益慈善机构的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各个寻人机构依然能够保持各自独立的筛选机制和自主性。
区块链应用面临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面对的机遇,还要不断思考障碍和瓶颈。区块链在公益领域已经有慈善捐赠、信息追溯和记账、增信与凭证发行、以及信息共享等应用场景。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深入应用于公益领域还面临以下几个挑战。
1 加密货币价值波动
加密货币的价格有极端的波动性,而币值的剧烈变化会严重影响通过加密货币进行的慈善捐赠规模的判断。对慈善机构来说,剧烈变化的捐赠影响到慈善机构财务核算工作以及项目预算,进而影响机构开展活动的能力。在捐赠人方面,由于币值的不确定性,在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时也会遭遇一定困难。
2 信息上链前的真实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链上的信息不可篡改,但在不具有数据封闭性的应用场景中,区块链作为数据的底层存储系统,对信息上链之前的真伪和权属无法判断。而一旦上链不可更改的特性,对上链前信息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可能会提高机构信息核实的成本。因此,对于区块链而言,只有数据封闭的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出区块链的能力。
3 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
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是区块链应用落地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目前各国法律系统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还处在探索和考察阶段,对其能否在公益领域应用、如何应用、都尚未形成具体的规范。在没有相应立法配套的情况下,智能合约签订中使用的算法如何与现有的法律系统相协调也成为区块链技术全面应用于公益领域的一大挑战。若不被法律认可,则智能合约也将缺少法律追索权,合约双方权益也就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4 去中心化与权威中心力量监管需求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性质导致链上交易行为的监管成为一大挑战。由于当前区块链监管格局混乱甚至缺失,很难寻找权威机构帮助解决,纠纷调解变得非常复杂。
公益是时代的主旋律之一,截止2017年7月,我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近3000万,如何让公益以更高效、更公平、更透明的方式开展,是每一个公益人的心愿。区块链技术可以说是慈善公益的最佳“良药”,区块链技术可以没有慈善公益,但,慈善公益,却不能没有区块链这种“传递价值”的技术来为自己背书。
如果慈善公益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相信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Jura近日也参与到BFC发起的一项慈善公益中,用行动来支持区块链助力的慈善事业。相信机遇和挑战只会促进区块链技术进一步的优化应用,真正解决慈善公益事业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