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监管的挑战和学术研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各个国家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可以总结出,目前全球对数字货币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挑战。
一是,对于数字货币的货币功能,如何防止其成为洗钱违法犯罪工具。数字货币的匿名性、交易不可逆转、跨国难以追逐的特点,很适合作为犯罪分子的工具。这一点一直被大众所诟病,也是监管机构所关注的重点。监管层主要采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就是像美国FinCen机构一样,要求所有从事数字货币有关的公司,需要注册并配有合规团队做AML和KYC。这一点已经逐渐为其他国家所效仿。间接方式就是严格规定和数字货币有接触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AML和KYC上严格把关。因为数字货币最终都需要和金融机构接触,实现法币和数字货币的互为兑换,以实现进入和退出数字货币。正因为这一点,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和数字货币的交易都尤其谨慎和小心,不想因此成为监管的处罚对象。这也造成了目前数字货币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很难找到愿意合作的金融机构。
学术界对数字货币特别是比特币带来的犯罪,如网络安全、偷税漏税等如何在法律方面进行防范和监管有一些讨论,Jafari等(2018)建议在制定法律时,应全面地考虑问题,对虚拟货币开展全方位研究,使虚拟货币发挥其技术优势。Kaponda(2018)建议相关立法、监管机构、执法部门采取保护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公民的风险教育。
Foley等(2018)运用网络聚类分析法(SLM)和检测控制估计(DCE)对2009-2017年的比特币交易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约有25%的比特币用户和44%的比特币交易(次数)与非法活动有关;20%的比特币交易(金额)和51%的比特币持有量与非法活动有关(见下表)。从时间序列上看,利用比特币从事非法活动的交易金额占比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仍持续增加。
表:合法和非法用户组的估计规模和活动
二是,对于数字货币的证券属性,如何规范其发行、交易、托管,以保证投资者权益。目前各国都有规范的证券法,因此把数字货币和ico纳入现有的证券法监管是各国的共识。然而难点在于,数字货币与普通证券不一样,它的发行、托管、交易和清算都无法使用现有的系统,因此还需要各国的监管层不断地摸索和实验。而由于数字货币的波动性大、信息不透明、流动性不够,在目前还没被监管的情况下,市场极易被操纵。
Gandal等(2017)是为数不多的研究比特币交易中的价格操纵的文章。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比特币交易所Mt.Gox泄露的自2013年2月至11月多达1800万对用户交易数据,识别并分析了该交易所的可疑交易行为。当然,Gandal的发现归功于Mt.Gox的数据泄露,然而,其他数据不公开又不受监管的交易所,有巨大的incentive(动机)去操纵市场,这也是为什么SEC一直多次否决比特币ETF的原因之一。监管层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候,需要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才能做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三是,全球协作防止监管套利。数字货币天生具备全球性,因此产生、交易和转移都是无国界的。由于各国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不一,监管的严格程度不同,因此产生普遍的监管套利现象:即数字货币从业机构,把公司或者总部注册到监管比较松的国家或地区,通过互联网,给监管比较严的国家提供服务。典型的比如在美国打击ICO和收税后,以及中国禁止数字货币交易和ICO后,很多公司搬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但是客户依然来自美国和中国。各国的监管机构也意识到,对数字货币的监管需要全球协作,因此在G20上有提及全球监管协作的问题,但是目前由于各国监管还在早期摸索阶段,全球的监管协作要等各国的数字货币相对成熟后才有可能。
四是,是否推出主权数字货币,以及如何推出。数字货币一直不被认为是货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国家背书,其无法成为稳定的价值衡量标准。很多国家的央行,开始认真地研究数字货币,希望参考现有的数字货币的特性和底层技术,从而发行自己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感兴趣的国家央行有加拿大、中国、新加坡和瑞典的央行。Facebook近期推出的Libra计划,刺激了各国的央行,我们期待未来能看到主流国家能打破僵局,推出有影响力的和被接受的CBDC。
数字货币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监管犹如带着套马索的西部牛仔,在数字货币这匹野马后面紧追不舍。监管决定了数字货币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货币只有合规,才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