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5G产业发展的三大判断和几点布局的建议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上半年全球首批 5G 手机密集亮相,引发密切关注。在 MWC 2019期间,除苹果公司外,全球其他主流手机厂商均发布了各自的首款 5G 手机及商用时间表。
推进低成本、高效率网络部署成为各大设备厂商的“主基调” 。在 MWC 2018 上,各大设备厂商聚焦于对外展示 5G 端到端产品覆盖能力,表明 5G 系统设备初步达到商用水平。相比之下,在 MWC 2019 上,设备厂商更进一步,将重点放在了从软硬件等多角度入手,协助运营商低成本、高效率地推进5G 网络建设。
其中,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施资源、最大程度地简化设施部署成为设备厂商的两大着力点。例如,爱立信展示了能够实现 5G 和 4G 同点位部署的小基站系统,以及与英特尔合作开发的 4G、5G 的频谱共享软件,可实现从 4G 向 5G的快速、平滑演进。
设备厂商在两届 MWC 展会上展示重点的变化表明,5G 系统设备已进一步成熟,也预示着5G 网络规模部署将正式开启。
未来全球 5G 产业发展的三大判断
5G 网络建设及应用推广难以一蹴而就。在网络建设方面,参照国内外 3/4G 建设周期,并考虑到 5G 投资强度更大、早期运营成本更高、最终版标准仍未冻结,以及运营商尚未收回4G 成本等因素,预计我国 5G 投资将达 1.2 万亿元,投资建设周期可能至少需要维持 7-8 年。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预测,到 2025 年,全球 5G 的平均渗透率为 15%,我国为 29%,而同期全球 4G 的平均渗透率依然高达 59%。
这也是 MWC 2019 上设备厂商将重点放在推动 4G 向 5G 快速平滑过渡的原因之一。 在终端设备方面,其对体积、功耗、成本、兼容性的要求很高,因此技术成熟度和商用进程始终落后于系统设备。此次MWC 2019 上扎堆亮相的 5G 手机,均以 4G 手机外挂 5G 基带芯片的方式实现代际升级,射频模组的集成度依然较低,且多数仅支持非独立组网(NSA)模式和部分中低频段,售价也明显偏高,即使今年能够如期出货,显然也仍是“原型机”的成分居多,难以真正大规模量产。
在应用场景方面,虽然各厂商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但MWC 2019 展示的应用依然基本停留在概念演示和技术验证层面。一方面,5G 的各类应用场景不仅需要 5G 技术,还有赖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边缘计算等诸多其他新技术,而上述技术目前并不成熟。
另一方面,5G 是各类场景落地的前提,基于 5G 技术能力的内容服务才是核心价值所在,而这方面的探索显然还远远不够。 行业级应用将最终成为 5G 最大的蓝海市场。在 5G 的三大应用场景中,增强移动宽带(eMBB)场景主要对应于消费级应用,可视作 1/2/3/4G 的直接延伸,带来的主要是传输速率的持续提升,从而可将个人通信服务由语音、文本、多媒体进一步拓展至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新兴应用。
然而,消费级市场在经历了 3/4G 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已相对成熟,5G 在 eMBB 场景下关键是进一步挖掘消费级市场的增量价值。相比之下,5G 的低时延高可靠(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场景则极大丰富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
针对此前 1/2/3/4G 从未覆盖的行业级市场,5G 可催生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全新应用。这将为相应行业带来技术产品和商业逻辑方面的巨大变革,并可能由此创造出数个规模不亚于消费级市场的万亿级产业。同时,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构建一个“全能型”网络,用单一技术体制来联通所有类别的通信。因此,虽然 5G 的消费级应用将率先落地,行业级应用的成熟度还远远落后,但后者有望最终成为 5G 最大的价值所在。
中、美两国将成为全球 5G 竞技场上的两大主导力量。各主要国家围绕 5G 展开了激烈竞争,中美两国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具有主导全球 5G 及其衍生产业的潜在实力。
在供给端,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具备绝对优势,在通信标准、5G 应用技术等方面实力雄厚,拥有谷歌、苹果等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极强的科技巨头,在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
中国则是在 5G 系统和终端设备环节占据明显优势,并呈现出向上游器件和下游应用纵向一体化整合的趋势,未来有望获得全产业链协同的综合优势。在需求端,美国拥有规模庞大、消费旺盛、需求超前的单一国内市场,是全球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服务市场的风向标。我国的市场规模远大于美国,且拥有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的内需市场。
综合来看,未来 5G 国际竞争将主要在中美之间开展,目前两国已在 5G 的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标准制定网络部署、应用探索等各个层面展开了长期而全面的战略角逐。 相比之下,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虽然也是 5G 的积极参与者,但并不具备综合优势。
欧洲虽然是电信领域的传统霸主,但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持续衰落而逐步丧失了 5G 核心器件的话语权,且在整机设备环节也面临着我国企业的有力竞争。
此外,欧洲 2008 年后的经济复苏步伐不及中、美两国其欧盟内部各国之间协调成本过高,市场规模较小且呈现碎片化,在 5G 部署上难以占得先机。日、韩两国虽在 5G 部分关键器件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5G 部署速度也冠绝全球,但两国均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且国内市场未形成规模优势,因而并不具备主导全球 5G 发展的综合实力。至于其他新兴国家,虽然在 5G 部署和应用上较为活跃,但基本都不存在 5G 产业链条。
几点建议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巩固产业竞争优势
一是面向 5G 商用需求,加快 5G 终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节奏,优先在芯片、射频器件上形成突破。
二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为目标,提升 5G 系统设备技术成熟度,开展 5G 系统设备白盒化研究,加快推动 4G 向 5G 的平滑过渡。
三是积极开展 6G 关键技术前瞻探索,强化在新型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布局,引导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强专利族群建设和专利布局合作。
构建 5G 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协同能力
一是鼓励 5G 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参股合资、长期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产业交流合作,构建开放融合、软硬协同的产业生态。
二是依托国内 5G 建设差异化场景,支持 5G 整机企业发挥优势,采用市场化手段带动上游器件企业发展。
三是采取政策扶持、产业并购、资本牵引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强化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发展,打造凝聚上下游的平台型生态体系。
加速国内 5G 建设,深挖 5G 内需市场
一是加大电信领域固定投资的力度,借助频谱划分、牌照发放等手段,引导5G 加速发展。
二是创新 5G 整机企业与运营商合作,适当扩大运营商 5G 集采中国内企业的份额,提升国内产业的协同优势。
三是推进 5G 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加速推动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支持在智能驾驶、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加速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强化对外开放合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一是支持企业提升产品性能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扩大在欧洲、亚太发达国家的业务规模。
二是鼓励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把握亚太、中东、北非等地区新兴国家 5G 建设的机遇,着力开拓新兴市场。
三是支持企业科学配置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及资源,强化与跨国企业、海外市场本土企业的互利合作。四是帮助企业降低国际化布局的政策和市场壁垒,引导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合规经营和风险意识,提升经营活动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