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应该开心还是担心人脸识别的普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两年人脸识别技术飞速发展,从公司打卡到治理交通,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遍地开花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这项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喜”是“忧”?
人脸识别应用如雨后春笋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从2015年到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交通、安防、金融、消费等各大领域纷纷开始试水,这些创新应用不仅刷新了人们的眼界,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捷和新鲜的体验感。
如你所知,现在iPhoneX可以刷脸解锁,坐车、支付能刷脸,走在路上也离不开刷脸。人脸识别技术也同样被肯德基、缤果盒子等商店采用,而人脸识别应用更早已被许多政府单位及银行机构大幅采用,近期在新闻上屡屡看到在考试中引入“人脸+指纹识别”技术来验证考生身份,还有警察使用人脸识别警务眼镜识别出逃犯或是冒用他人身分证件,重庆机场可刷脸登机等等新闻,人脸识别相关新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超出我们的想象。
隐私安全:悬在头上的一把剑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人们在畅享便利的同时,对其安全隐患及伦理困境也深表担忧。如文章开头中说道,Facebook因面部识别技术侵犯用户隐私遭起诉,各地陆续启用人脸识别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在被点赞的同时,也收到恶评无数,因为闯红灯者的隐私会被曝光。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确实有“芝麻开门”的便捷效应,但智能硬件、摄像头随时随地采集我们的个人影像资料,而这么长时间大规模地积累用户数据,必然涉及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问题,潜藏着安全隐患。在这个信息即是价值的时代,个人隐私信息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包括用户性格在内的大量信息,都会被采集并储存。而所采集到的个人隐私信息,必然成为不法之徒眼中的“肥肉”。一旦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那么用户就无异于处在“裸奔”状态,其安全必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51亿元左右,如此肥美的“肉”,早已被“群狼”盯上,如何防止隐私泄露已经成为悬在各家企业头上的一把剑,除了企业不断完善漏洞之外,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制定并完善行业标准已经迫在眉睫。
结束:“刷脸”的时代已经到来,希望在人脸识别应该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能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保留足够的隐私与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