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工智能我们应该持以什么态度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虽然人工智能开始作诗、绘画、写小说,但整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离人类智慧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未来,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能否有高水平发挥,有待时间检验。
随着相关讨论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能否介入到文艺创作,怎样介入到文艺创作,也开始被不断聚焦。谷歌、IBM、微软等国外科技巨头,先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了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个传统艺术门类的作品,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让相关讨论呈现两极化。支持人工智能的观点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很快进入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阶段,在文艺创作领域将能像人一样发挥作用;而反对人工智能的声音则认为,人工智能距离拥有人的独立意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尤其是在高雅艺术领域,人工智能进行自主创作为时尚早。
在这些截然相反观点的背后,不仅存在着多重误读,也混淆、掩盖了人工智能在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实际角色和真正问题。所以若想避免抽象、夸张和物化地讨论人工智能问题,我们首先要厘清对于人工智能认知上的结构性错位,不能将通俗文艺和高雅艺术混为一谈,并忽视其中的跨媒介、融媒介现象和人工智能对于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等关键问题。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介入很多领域,但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并不一样,甚至存在极大差别。业界通常把人工智能按照先进程度,分为三种: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只能在特定领域、既定规则中,表现出强大的智能,例如AlphaGo。而强人工智能不受领域、规则限制,具有人类同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超级人工智能呢?就是远远超越人类的智能。
当前,相关企业出于企业公关、引导舆论、拉高估值等目的,肆意夸大人工智能还远不具备的功能,并有意掩盖其背后的技术瓶颈和巨额能耗等现阶段无法跨越的问题。但对人工智能持激烈批评态度的相关观点,却在指出人工智能在现阶段水平不足的同时,也将相关讨论进一步抽象化,以尚未兑现的强人工智能的标准,来否定现阶段弱人工智能的广阔应用现实,这样可能会错失真正深入到人工智能在当下具体应用现场的可能。
不仅传统媒介形态下的通俗文艺取得长足进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下的通俗文艺,也自21世纪伊始不断狂飙突进。2018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144.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游戏市场的23.6%,这已相当于全球电影票房的总和。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95.9亿美元,直逼我国国内电影票房的总和,占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近8%。而我国网络游戏所在的网络文艺行业,市场规模更是达5000多亿元,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占比17%左右。如果说在未来,文化产业将成为持续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那么以网络文艺为先锋的通俗文艺领域,则是我国文化产业中当之无愧的生力军。
然而,在从电视、电影到网络游戏等不同媒介形态的通俗文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同时,相关领域的文艺创作却仍然处在松散、分散的“小作坊”阶段,与现代文化工业的高度综合、集成特征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人工智能的意义就被凸显出来,因为其背后直接映射出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以网络游戏领域为例,尽管我国网络游戏行业在体量上已达到世界第一,但对于网络游戏最为关键的游戏引擎,我们至今依然受制于人,因为仅仅通过商业并购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如何补齐游戏引擎的短板?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对于游戏引擎的开发具有最为直接的技术影响,弱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能否推出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引擎。人工智能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由此显现出来。
在横跨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网络文艺等不同媒介形态下的通俗文艺领域的文艺创作,大范围应用人工智能,对于提升我国现代文化工业的综合集成能力、综合加工能力等具有关键作用,甚至会直接左右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媒介发展格局。
然而,我们对此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充分的警惕,移动互联网所起到的史无前例的媒介杠杆效应,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飞跃,而是和金融杠杆紧紧绑定在一起。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一方面这是以移动互联网为表征的媒介迭代浪潮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使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轮又一轮的炒作和投机。
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加强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在最近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未来,对于人工智能的持续治理,将长期考验着我国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程度、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具备纵深的历史视野。
就文艺创作而言,弱人工智能在通俗文艺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否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高度跨媒介、融媒介特征的体系和架构中真正落地、生根,更是关乎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诸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