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技术如何融入到智能交通系统中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车辆增多,车流量的大幅提升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马路上拥堵的现象几乎天天都在发生。智能交通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1世纪将是公路智能化的世纪,而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服务的系统,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的状况、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那么安防技术在智能交通的领域又有哪些应用呢?下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交通监控近些年,随着北京的人口不断增加,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而应用智能交通去监测道路信息可以成为一个缓解这一状况的方法。目前,北京智能交通系统已实现交通监测的信息化,在北京的环路上,安装着众多高清摄像头,具备智能分析与识别的摄像头可以自动记数,统计交通流量。当道路上发生事故、拥堵、路面积水等9种意外事件时,系统便会自动对意外事件全程录像、自动报警。同时,在北京的快速路、主干路网中,有上万个检测线圈,它们埋在接近路口的地面下,通过电子感应可以24小时自动采集路面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运行数据。现在,通过路口的交通流量检测器采集车流信息,控制系统就可以实时掌握车流量的大小,并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放行时间。北京五环路内80%的路口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的协调控制,路网综合通行能力提高了15%。
北京的轨道交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客流量的增加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问题。北京警方利用轨道交通全网安装的1.6万余个监控探头,建立了视频警务机制,建立了安保监控指挥中心和派出所“二级监控平台”,实现两级“可视、可控”。同时,搭建800兆公安无线通讯网络,实现轨道交通看得见、听得清、叫得通、处置快。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深圳交警信息化系统建设了11套子系统,涵盖视频监控、电子警察、诱导屏、交通流数据采集、车牌识别……2015年12月海康威视凭借在视频监控和智能交通领域的实力成功中标“深圳主要道路监控设施完善二期——高清采集与应用平台”项目。该项目包括为深圳交警局打造近10PB容量的分布式云存储系统,以及全市交警系统级联的B20高清视频综合平台等,可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水平。
车辆管理在对于路面车辆的管理中,目前,国内领先的上海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实际收到的信源共143种,其中基础数据信源68种,实时数据信源33种,历史数据信源42种,可以看出实时信源仅占23%,比例较低,但是更重要的实时信息。电信运营商在提供实时信源上具有很大优势,例如运营商的视频监控产品可以提供实时路况信源,以及带有通信模块的车载智能终端,可以提供车辆位置、速度、状态等信源,这些都会对智能交通起到推动作用。
深圳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打造的集“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支持、信息发布和协同服务 ”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行应用 平台。在行业监测方面,依托营运车辆GPS监控平台,对全市14700多台出租车、4800多辆长途客车和2400多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和2900多辆重型自卸车等进行监测,实现对车辆超速、GPS掉线等违规行为的实时掌握。
电子收费现在基于出入口管理与视频监控技术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实施不停车收费,可以允许车辆高速通过,可以大大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公路收费走向电子化,可降低收费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营运效益,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收费口的噪声水平和废气排放。由于通行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可以缩小收费站的规模,节约基建费用和管理费用。
早在2014年3月,交通运输部就下发通知,启动了全国高速公路ETC联网工作。联网工作将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14年6月底前,由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简称部路网中心)会同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成立管委会。由部路网中心牵头制定完成全国ETC联网技术实施方案。启动全国ETC联网结算中心系统建设。各省(区、市)制定完成本地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为2014年12月底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陕西ETC联网开通。全国ETC门户网站开通运行。第三阶段为2015年9月底前,尚未实现ETC联网的其他省(区、市)联网开通。第四阶段为2015年12月底前,制定全国ETC联网运营与服务评价体系,对全国ETC联网实施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制定下一阶段ETC发展规划。
结语: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传统的交通技术和手段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智能交通 系统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计算器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和应用,使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新的方式呈现,从而实现实时、准确、高效、安全、节能的目标。而多项安防相关技术是智能交通 系统的重要支撑。